English

学科创新与交融的平台

2005-02-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21世纪的中国历史学,面对着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历史性巨变的中国社会以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整个人类社会提出的种种问题。中国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但需要中国的历史学家从中国和外国历史上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吸收营养,也越来越需要他们从中国和外国历史上的

社会生活中吸收营养。因为,整个人类的历史与现实都表明,社会生活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或者折射,也一直对它们产生影响;而且,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更加重要的是,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进程已经充分显示,政治经济文化愈进步,愈发达,人类生活的重心就愈偏向于社会层面。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小政府,大社会成为大家公认的一个原则,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当然,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密不可分。离开了经济,不但不可能有任何社会生活,甚至也不可能有社会生活的主体―――人类本身。因此,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是先天与后天都血脉相连,不可分离的;研究社会生活史,必须以了解某一特定时代的经济状况为前提,必须牢牢地把握社会生活与为经济之间的关系。发展需要平衡,需要一个整体机制的发育与推进。毋庸讳言,我们摒弃简单的经济决定论,同时也不欣赏那种不问国计民生的社会史,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经济 社会史评论》凸现了她的学术价值,凸现了不可忽视的理论现实意义。

经济 社会史的英文原文是“Eco鄄nomicandSocialHistory”,她强调经济与社会并重,所以准确的翻译应是“经济与社会史”或“经济 社会史”。经济 社会史是西方历史学的重要分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欧美各国历史学界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本世纪初英国刚刚出版一部《当下的经济 社会史》(livingEconomicandSocialHistory),扉页上的题辞是:“在本书,100多位历史学家表达了他们对经济 社会史的热情与理解”。这表明,该学科在西方方兴未艾,充满活力,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她的包容性,她的整体历史观、社会平衡发展观,她反对单一经济因素决定论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下层民众的倾心关注,使其在当代社会魅力非凡。就像适应着西方社会的需要,经济 社会史在西方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一样,适应着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她在新旧世纪之交的中国也应运而生。2001年初秋,在美丽的天津盘山,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联袂主办了经济 社会史全国首次学术研讨会,对西方经济 社会史的概念、方法与范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该学科在我国本土化及其发展前景做出了积极评估。与会者一致认为:为了繁荣21世纪的中国学术,我们需要经济 社会史这样的新学科和新视角,需要历史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与现实,使历史学更加多姿多彩。令人欣慰的是,迄今为止,她已经拥有一批专业研究人员,一大批丰厚的研究成果和专门的研究机构。以天津师范大学为例,该学科被列为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不仅有《经济 社会史研究丛书》,一个专业网站,还有一个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经济 社会史研究中心。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为这一学科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交流的平台,并且建立一个将学科成果推向社会的基地,就十分必要了。这就是创办《经济 社会史评论》的出发点。从最初的酝酿到今天的问世,两年多的时间里,主办单位天津师大经济 社会史研究中心的全体人员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同时得到中外学界同仁的鼎力相助。费孝通先生(著名社会学家,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逸先生(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先生(著名历史学家)和J・哈彻尔先生(剑桥大学经济 社会史教授、英国《经济史评论》主编)亲自担任顾问。国内外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学界的一批知名专家组成本刊编委会,给予了宝贵的帮助和指点。三联书店对此书的出版,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面对着中国社会的需要,凝聚着许多人大量的心血与劳动,承载着学界同人的关心与厚望,这样一份纯学术出版物,要求我们以对社会,对学术的高度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以21世纪的中国学者应该具有的开创精神,来把她建设成为具有独立个性,鲜明特色的学术园地,显示其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

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满足今天和未来人类的某些需要,换言之,就是它有着现实的价值。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克罗齐才说了那句著名的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国古代历史学历数千年之久,一直保持着经世致用的传统。今天,历史学的服务对象,已经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主要是政府,扩展到了整个社会。但问题是,今天,在历史学的三个服务对象―――政府、社会和历史学家―――中,主要还只是历史学家自身在接受着历史学的服务。大多数历史学的成果基本上只在历史学家圈子里被认识、被利用。有很多成果,只有本专业的几个人,甚至一两个人感兴趣。这种现象有其合理性,但是,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历史学远离政府和社会的理由。恰恰相反,它们只应该是历史学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的理由。

有鉴于此,《经济 社会史评论》将旗帜鲜明地倡导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这里,“历史”是极其严格意义上的严谨的历史学学术研究成果。愈是强调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就愈要强调尊重历史学作为一门严谨的人文学科自身固有的规则,强调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治学,决不媚俗,决不投机取巧,决不走捷径。“现实”则是当代和未来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的所有重大问题,包括眼下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的绝大多数稿件,都必须能够对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有所启迪。同时,为了让非专业人士读得懂,我们将要求我们的作者尽可能以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述他们的思想。我们将努力探索一条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的社会功能的途径,让人们听到“学术”二字,不但肃然起敬,而且感到亲切近人。

其次,是外国历史与中国历史的结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的考察,如果在世界历史的大的坐标系内进行的话,就有可能把问题看得更加清楚。这是我们强调经济社会历史的研究必须中外并举的第一个理由。我们的第二个理由是,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历史的角度,去寻找对某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的答案,将会更加有助于接近真理。比如,针对中国现实的环境保护问题,仅仅挑出一个国家历史上的一种经验或教训,同列举多个国家历史上的多种类型的经验或教训相比,哪一种方式更加具有启迪价值,就非常清楚了。《经济 社会史评论》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学术出版物。我们的作者队伍的成员,不仅有治中国史的学者,更有治外国史的学者;不仅有中国的历史学家,也有外国的历史学家。在问题意识的话题里,中外历史交融,不同学科交融,这里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平台,也是知识创新的平台。

历史与现实,是时间之经;中国与外国,是空间之纬。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是我们为广大读者和作者提供的大舞台。我们力求让这个舞台上演出的每一幕,都融入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