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翻译人才青黄不接谁之错?

2005-02-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1月29日是著名翻译家、作家、记者萧乾先生诞辰95周年。面对太白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的十卷本《萧乾翻译全集》,参加出版座谈会的学者就目前母语教育被忽视,职称评定中对外语片面强调的现象,提出尖锐批评,认为这是导致我国外语翻译人才青黄不接的主要原因。

目前,人们正为中国文学翻译界面临“青

黄不接”而普遍感到焦虑。有报道说,上海最近举办了一次翻译大赛,由于缺乏出色译作,一等奖付阙,二等奖则由一位新加坡参赛者获得。鲁迅文学奖翻译作品评选评委屠岸先生在出版座谈会上讲到,前几届鲁迅文学奖翻译作品评选中,都因缺乏出色的译著而让评委踌躇再三。的确,随着一个个优秀的前辈翻译家的故去,翻译人才的“青黄不接”已经是冷冰冰的现实。

学者、作家李辉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萧乾翻译全集》的出版,无疑为关注翻译现状或试图从事文学翻译的人们,提供了可资研讨、可资学习的机会。萧乾先生集文学创作、翻译、新闻写作于一身,他在翻译上的成就得益于其深厚的母语修养。1931年,早在大学期间,他负责编辑英文刊物《中国简报》,就开始了汉译英的工作,把鲁迅、沈从文等人的作品翻译介绍给外国读者。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以小说创作和新闻写作而著称,同时他对英语文学的熟稔和研究在文化界也颇具影响。二战期间,他在英国7年,曾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课题就是研究西方现代派小说,因而他也是较早向国内介绍乔伊斯意识流小说的人。这样的阅读与研究经历,成了他的文学修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重要文化背景,也是他后来能够成为一代文学翻译大家必要的文化积累和修养准备。

李辉指出,今日,环顾四周,对外语能力的片面强调已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曾见报道,有的小学语文课,开始尝试用英语教学,英语是学会了,但唐诗宋词的意境呢?或许早已被消融于26个字母之中了。中学、大学里外语考试五花八门,选择答案与电脑判卷,语法的正确与否变成了唯一的技术性苛求;更有甚者,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的人仍无法摆脱外语考试的戏弄,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也不管你的专业是否需要,职称评定仍把外语成绩作为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真所谓,全民都为外语忙,惟有母语全忘了!由此看来,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并非翻译界孤立的现象,而是我们的教育制度、职称评定规则等诸多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李辉呼吁,大学外语系招生,应把母语的写作和理解能力作为重要的标准之一;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之外,同时也应强调母语的提高与文学的写作。他认为,没有整个教育制度对母语的重视,不改变职称评定的规则,就无法培养年轻一代乃至整个社会对母语的热爱。长此以往,翻译人才的日趋萎缩,文学翻译的今非昔比,就会是必然的结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