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李佩甫:准备“平原生活”第三部
平时繁忙的工作并没有影响李佩甫的创作。最近他刚刚完成了一部20集电视剧,是关于林州民工出来闯世界的《兄弟啊兄弟》,正在拍,有可能会改成影视小说。李佩甫还准备写一部有关平原生活的长篇。由于电视剧和小说完成是两套语言,因此每次写完电视
黑龙江 迟子建:天寒地冻好看书
2004年上半年,迟子建频繁出国,去法国、澳大利亚、爱尔兰,占用了两三个月时间,因而没有安定地做一点事情,只在《收获》上发表了一篇《采江果的人》。下半年迟子建回到老家大兴安岭,两个月写了五万字的新散文,总算还了一些“文债”,完成了《简朴生活回忆录》。此外,她还写了一部中篇《蝌蚪游向大海》。冬天天寒地冻,每年到这个时候迟子建是最想创作的阶段。每年她都要集中精力看一些书,为下一步创作做积累。
上海 王安忆:安安静静写长篇
王安忆正在写一部长篇。好不容易打通她的电话,她语速很快地说,不便透露任何消息,写作的最好状态是保持不被打扰的安静。
北京 格非:寒假用来搞创作
在清华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的格非,目前正在为《人面桃花》的第二部准备资料。“人面桃花”本来是三部曲的名字,三部之间是有关系的,故事相对独立,但第一部写完,已经“按捺不住”地将书名定为“人面桃花”。学校安排的课比较多,系里还有其他的工作,格非把希望寄托在寒假,希望有完整的时间用于创作。
山西 李锐:着手农具系列创作
李锐最近在写一个新的系列小说,《收获》、《上海文学》、《小说月报》等刊物已陆续发表了一些。中国是5000年的农业大国,他偶然接触一本中国农具的书,知道农具的历史都非常久远,而这些农具还在使用。当时李锐就想写,但没有想到切入点。他构思了好长时间,最近想到要写在现代化整个过程中,农具和农民的遭遇和困境。因为是关于农具系列的小说,李锐就把《王祯农书》、《中国古代农机具》等典籍都看了一遍,他希望自己的写作在文体上有所突破。
天津 赵玫:力求作品技术变化
赵玫正在写当代知识分子的一部长篇。一段时间以来,上海译文出版社经常邀请赵玫写书评,但是赵玫看过昆德拉的作品后,认为完全用传统的书评不足以表现她对昆德拉作品的感觉。昆德拉在某种意义上是和中国人特别相像,包括那种移民漂泊的感觉。她想用一种小说的方式对昆德拉的作品进行解释。她写当代知识分子的历程,组合是破碎的历史的片断。这部作品在技术上有一点变化,每个章节是破碎的主题,但每一个都可以进入这种故事,整部作品又是一个完整的主题。赵玫希望自己写起来有冲动的感觉。
2005年赵玫创作的电视剧《阮玲玉》也要开拍,在这个剧本里,赵玫对生命本身充满戏剧性的阮玲玉又有了新的理解。
湖北 刘醒龙:写作到了奇妙境界
刚刚完成一部一百多万字的长篇,分为上中下三部,计划5月份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描写上个世纪从世纪初到文革前后的故事,前后花了六年时间。写作对于刘醒龙来说,和以往不同。他自我感觉到了一种奇妙的境界,必须面对它。因为相处时间太长,成了老朋友,每天打开电脑打个招呼,这一天才能过去,才感到充实。这几年刘醒龙很少出门,所有活动,能躲避就尽量不参加。但是对于女儿毛豆,他显然倾注了一番心血,他让女儿学钢琴,因为可以锻炼思维;学芭蕾舞,可以校正女儿不太明显的“内八字”;而下围棋,则能够让她变得安静。刘醒龙说,他很喜欢现在这种状态。
上海 陈丹燕:写《外滩》同时做演讲
陈丹燕的新书是由接力出版社出版的《梯形教室的六个下午》。6年来,陈丹燕每年给高一的学生做一次讲座,谈关于人生问题的讲座。6年的讲稿汇集成了这本书,学生们为书配了插图。现在她正在写《外滩》,是一部非虚构的作品。按照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陈丹燕都有一段时间在美国学校教书,2005年也会去英国的学校做关于外滩的演讲。
河北 关仁山:关注大寨改革20年变化
关仁山一向关注农民题材,他的长篇《天高地厚》是进入2004年中国图书奖提名的唯一一部小说。目前,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感天动地》也在创作中。同时他还在关注山西大寨改革二十年的变迁,由此创作长篇纪实文学,写铁姑娘郭凤莲从“神”变成“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