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花车之仪式与民俗

2005-02-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美国的玫瑰花车

巴基斯坦的彩绘花车

近年来报刊上有不少对于南亚独特公共交通的报道。早些时候着眼于拥挤,不关车门,减速时就可以随意上下,车顶上也爬上去人,抓着个把手晃荡在车厢外头的毫不稀罕。颇有些自由浪漫的精神,不过身手得敏捷,胆子也得够大。拥挤并不奇怪,人口太多,中国、日本的公交也堪称拥挤,不过即使超载,也不会公然表达到面子上。类似的新闻或是游记,看过也就一笑,异国风情,不理解也只能接受,也许这就是民风的不同?在惊叹完拥挤后,人们开始注意到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巴基斯坦的“花车”文化。今年1月,《世界新闻报》和《经济日报》都用不小篇幅报道了巴基斯坦漂亮的“彩车”,对“轮子上的艺术画廊”啧啧称奇。

很久以前《人民日报》“异国公交车的不同滋味”一文中曾提到过一笔:“巴基斯坦人似乎把对色彩的向往全表现在了汽车上,汽车总是装扮得五彩缤纷,绘满极富伊斯兰风情的图案,到了夜晚还会大放光明,迷离闪烁,比车里面灰头土脸的人要娇艳十分。”而在《经济日报》“巴基斯坦:花车渐欲迷人眼”的文章里详细谈到了当地人对运货大卡车的装修,已经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类似对房子的装修了,造价折合人民币4000到3万不等。而看过一些自驾车旅游的人从巴基斯坦拍回来的照片,确实有“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之感,像是一栋栋行走的宫殿。画手还引入印度、阿拉伯、波斯风格的彩绘,图案取材广泛,从《古兰经》到现代商业社会的意象,无所不包,整体格调热情、大方而浓烈。

据说这种风俗可以追溯到古代中亚对骆驼商队的装饰,作用有三,乞求神的佑护、吸引客户和美的追求。宗教、经济和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载体从骆驼到汽车,付出不菲的价钱,有什么收获,也许不足为外人道。有趣的是,去年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民俗”试题中有这么一道选择题:世界上最漂亮的交通工具―――花车,是()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公共汽车,四个选项分别是: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真是处处有学问。说起“花车”,故事还不少。集邮迷比较熟悉的泽西岛(Jersey)2002年发行了一套100周年花车大游行的纪念邮票,其中小型张的图案便是1999年的冠军花车“桑给巴尔”。泽西岛的八月鲜花节据说风情万种,泼花如泼水;美国的元旦玫瑰花车大游行也有116年的历史了,起源于1890年的玫瑰花赛让小城帕萨迪纳流芳百世。全美新年伊始最壮观的莫过于这个花车大游行了,长达70米的火车型花车,用数万朵玫瑰装饰而成,飘香溢彩,今年游行甚至出动了隐形战机和武装直升机助兴,更是热闹非凡,威风无限。

“花车”在汉语里是个特定的词,“举行喜庆典礼或迎接贵宾时特别装饰的汽车、火车或马车”。从民俗学来看,花车是仪式的组成部分,最常见的是婚礼花车,即使只在后视镜上挂两个小气球,祝福的氛围也已满满;节日里的花车游行,争奇斗艳,在与众乐乐的同时,包含了几分夸耀和比试。仪式本与特定时刻密切相关,而融入日常生活之后,就成为民俗。在巴基斯坦,也许是对出行的尊敬,也许是对艺术的迷恋,也许是某种原始宗教仪式的生活化,花车成为一种习俗而且固执地坚持下来。也许,出于安全和经济的考虑,巴基斯坦花车并没有太多存在的理由,不如绘制鲜艳的广告或是添置些音响和气囊什么的。但如果没有了这些,世界就少了几分色彩。习惯于把“用”放在第一位的人,可以为泽西岛、帕萨迪纳和巴基斯坦找到促进旅游的卖点。其实大可不必,坚持百多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早已融入当地人的血脉之中,外人不过是猎奇者和分享者而已。自得其乐,才是真正的民俗,好或是不好,很难用物质标准来衡量。就这点而言,巴基斯坦的花车比所有的花车都更纯粹,虽然从定义上来看,它还不能称之为花车,但为什么不把每次出行都当作典礼呢?而自己,本就是自己的贵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