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地方出版社无力以继“新课标教材”出版?

2005-02-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林林总总的新课标教材

几年前,“国家级教材出版”(指中小学统编教材出版,下同)对于地方出版社来说,几乎是一个渴望

不可及的领域。自从新一轮课改开始以来,随着“国家级教材出版”政策的逐步放开,“国家级教材出版”不再是少数几家专业出版社的专利后,上百家乃至几百家地方出版社都跃跃欲试,希望在这个领域里做一些尝试。几年下来,凡是投入开发“国家级教材出版”的每一个参与者都经历了组班子、编写制作、立项、送审、推广,等等,一场场比国内“顶尖”考试还激烈的竞争大战,品尝了“国家级教材出版”的严肃、重大和艰辛。而这一场场的竞争也是对地方出版社的出版方向、经济实力、经营能力、智慧和策略等综合因素的严峻考验。作为参与者,在目睹和经历了种种的磨难后,对几经拼杀争取到手的“立项审查通过批复”、“教材审查通过批复”、“上××省教材目录”……文件,更多的已经不再是激动和兴奋了,而是忧虑、困惑和反思。

困惑之一:地方出版社是否有足够实力参与“国家级教材出版”的开发?

“国家级教材”代表着国家的意志,是国家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的综合反映和体现,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事业。一套教科书和课程理念关系国家的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在这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的审批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也鼓励有能力的出版社参加“国家级教材出版”的竞争,其目的就是促进教材的多样化,由此产生一批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材,使其更能适应我国土地辽阔、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极大的各个地区使用。但是,编写一套教材,尤其是一套好的教材,首先需要一个高水平的写作班子和一套规范的编写制作程序。教材的编写制作的程序与一般图书的编写制作的程序有很大的区别,它不仅要具有一般图书的编、印、发功能,而且还应具有调研、考察、培训、实验、分析、类比等,即科研含量较高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对于地方出版社来说,几乎都是零起点,加上我国较成熟的教材编写班子屈指可数。因此,地方出版社参与“国家级教材出版”开发的难度要比部属的专业出版社的难度大上好几倍。

既然“国家级教材出版”的开发对于地方出版社来说是一项高难度、大投资、缓见效的系统工程,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地方出版社参与“国家级教材出版”的竞争,而且竞争越来越激烈?难道说,地方出版社参与“国家级教材出版”的竞争是为了高额的教材利润回报?或者对教材的开发真的“不知水深,愣是往里跳,花钱打水漂”吗?其实不然,不少地方出版社的教材利润与教材投资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打破了不少出版社原有的出版经营模式,尤其是以开发教育读物为主要产品的出版社。不少出版社在“一纲一本”的年代里过着相当优越的生活,但到了“一纲多本”的时代,原有的教育读物不仅失去了“蓝本”也失去了读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经济开始严重的滑坡。这个几年前就已经预见的后果正在显现。因此,为了今后的发展和生存,也为了国家的教育事业,不少地方出版社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参与了“国家级教材出版”的竞争。经过几年的“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没有足够的实力,业绩不佳,在教材的多样化的过程中只充当了绿叶的作用。

困惑之二:地方出版社的“国家级教材”难以推向全国

到目前为止,除少数几家地方出版社外,多数地方出版社通过的只有一套教材。按国家关于选用教材的规定:“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负责教材选用工作。……教材选用委员会选用的结果应予以公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使用量不得超过该科教材在本地使用量的60%”。但是,从我国建国以来,教材的使用是指令性的,大部分教材的使用者只是被动式地使用一种教材,对于地方出版社开发出来的教材,无论质量和水平如何,都因为单品种不能在整体推广和宣传上造势,因此,在选用者的心里,地方出版社开发的教材仍然是地方教材,不宜在其他地区使用。另外,国家对教材的选用政策在许多省(市)的贯彻和实施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了一些偏差,使得地方出版社开发的教材无法推向全国。

每当春节一过,不少出版社玩命似的背着教材奔波到各省去参加教材选用推广会,会上会下竞争的激烈程度达到了白热化,实验区几乎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如果不知道或违反了其中一些暗箱操作的游戏规则,即使教材被教材委员会选为前三名,也会被踢出局,所以,大多数地方出版社基本上是无功而返。因此,地方出版社开发出的教材的主要根基只能在本地区。也就是说,地方出版社开发出一套教材的占有率充其量也是本地区该科教材的60%。

困惑之三:地方出版社还能否将“国家级教材出版”进行到底?

教师培训是实现教材价值转换的关键阶段,如何将教材的理念和知识传授给学生,需要通过广大的教师去实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的更新,新到让很多教师无法理解和接受;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的变革使多年从事教育教师不能用传统的习惯去思考,照常规的方法去实践。要想使教师在观念上和教学方法上得到转变,除了进行常规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以外,更多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售后服务工作――组织专家下一线进行回访和指导,及时地了解实验区在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师教学出现的问题,使得教学与科研互动,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一位实验区的负责人曾经对出版社发行人员说过,一套教材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能得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欢迎,最关键的是教材本身的质量要好,再配上优质的售后服务,而暗箱操作的行为只能使教材变成短、平、快的产品,实际上也就是失去了教材的真正价值。每一个出版人都粗略地匡算过,结论基本一致:教材的后期市场推广、培训费用和人员的投入比前期的编写投入要大得多的多。对于大多数地方出版社来说,一方面是生存发生危机,需要另辟蹊径,而另一方面是工作机制全新,需要巨大的财力和人力的投资,教材的限价和占有率不高,回报只是一个未知数。利弊权衡之下,地方出版社是否能将“国家级教材出版”进行到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