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鸿篇巨制《技术史》带来了什么?

2005-03-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2005新年伊始,洋洋7大卷、800万字的《技术史》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引起了科学和技术史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强烈关注。2月27日,《技术史》出版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包括中国书评学会会长伍杰先生、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柯俊院士、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傅熹年院士、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运泰院士、国家天文台欧阳自远院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钝所长、中国科学技术馆王渝生馆长、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张开逊教授以及《技术史》编委、主译者代表王前、刘则渊、姜振寰、曾国屏、高亮华、戴吾三、潜伟等在内的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座谈会。

《技术史》插图:公元前5世纪的纺织技术,图中人物将羊毛纤维绕在腿上准备纺纱

《技术史》是一部怎样的书?

《技术史》(A History of Technology)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篇幅最大、资料最全的世界技术与社会发展通史,涵盖自远古至20世纪中叶人类技术的历程。该书在帝国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资助下于1950年开始筹划编写,1954 1958年出版了前5卷,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长查尔斯・辛格等4人担任主编,内容涵盖远古至19世纪末。在前5卷的基础上,由特雷弗・I・威廉斯主编于1978年又完成了第六、第七卷的工作,这两卷的内容主要涵盖了20世纪上半叶的技术发展,部分章节的内容已写到了20世纪70年代。最后一卷是整部著作的索引,于1984年问世(由于版权等原因,中文版遗憾地未包括索引卷)。因此,整部书的出版工作可谓“三十年磨一剑”,是人类认识自身历史的勃勃雄心和辛勤劳作的结晶。

《技术史》的翻译出版同样工程浩大。为了出好这部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投入200万元人民币,动员了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上百名专家学者执译。

重新认识技术,反思文明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大量科学史著作,但正如该书编译委员会主任陈昌曙所说,“我国学术界还缺乏资料翔实的技术史专著,在短期内难以自己撰写的情况下,只有搞学术引进,把辛格、威廉斯等主编的这部《技术史》介绍到中国来是适宜的”。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技术史》的引进填补了一个空白,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国内技术史研究、教育和普及的面貌。

“回望历史长河,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了那些表面上的浪花和波澜,而忽视了贴近河床的潜流。技术就是这些潜流中最重要的一股。”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张开逊教授采用他一贯诗意的叙述风格讲道。张开逊认为,《技术史》为我们更新对技术本质和文明演化的认识提供了契机。“《技术史》给技术下的定义是: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改变物质世界的活动。人类的需求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技术发展的历史就是奢侈品不断成为必需品的过程。这些论断极为深刻地解释了技术的内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张开逊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庆柱所长认为,《技术史》是国际上第一部全面的技术通史著作,其最重要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的史料以及一些具体的研究,而在于为我们研究和思考技术史提供了“一个范例,一个模式”。他认为,该书把语言视为技术的一种,特别重视传播、运输的技术,都给我们以学术观念和思路上的启发和冲击。

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汪广仁教授认为:“(《技术史》)使我们不仅看到了每一项技术的发展脉络,而且看到了孕育和促成它生长的动因、土壤和条件,看到了技术与社会、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教育、文化和科学等之间的关系,看到了技术的变革和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因此,一部技术史也是人类的文明史,研究人类历史而不了解技术因素在其中所起的根本性的作用,几乎是不可能的。

科学与技术,东方与西方

相对于科学史,技术史在学术界和公众中间都颇受冷遇,《技术史》的出版不但有望催热技术史研究,也会促使人们进一步深入地思考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张开逊认为,《技术史》在分析技术对科学革命的影响方面有非常深刻的论述。人们常常稍显简化地将近代科学的诞生归功于培根的方法论和伽利略的贡献等,而对16 18世纪技术发展(光学、测量、计时等方面)开辟了通向科学的道路这一事实注意不够,乃至全然忽略了。而19、20世纪以来,技术发明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推进,大多数新技术都是科学进步的副产品,对此,也有很多课题需要深入探讨。

其他的一些学者也注意到国内外技术史研究趋热的走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钝所长介绍说,今年7月份,4年一度的国际科学史大会将在中国举行,这次会议将有可能通过一项决议,将“国际科学史学会”(DHS)更名为“国际科学和技术史学会”(DHST)。

与会学者特别讨论了《技术史》一书处理东、西方文明的比重和关系的问题。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柯俊院士认为,《技术史》由英国人主持编纂,其中对中国人在技术方面的贡献很少提及。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西方技术史”。刘钝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也许因为当时的技术史学者还缺乏足够的世界性眼光,并囿于东方技术史资料的匮乏,也许还因为当时“中国人不重视、不善于宣传自己文明的成就”,但是,“无论如何,《技术史》无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全面的技术通史著作,该书对东方文明的忽视无损于其伟大”。显然,《技术史》的编著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缺憾,常务主编威廉斯在“中文版序”中写道:“也许我们将会在21世纪看到东西方的贡献都整合在其中的一部全球视野的技术史。”

  研究与普及

技术史的普及是与会学者关注的另一个热点问题。为了使该书能够让更多的学者、机构乃至普通读者买得起,出版社做了很大努力以降低印制等各项成本,并在定价时从1000多元调整到980元。但是,显然目前的定价对大多数读者而言还是有点承受不起。另外,该书总字数达800万字,如果不是专门的研究者,一般读者都不可能通读这本书。鉴于此,不少人建议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简写本,乃至导读本、图文本、摘要本等。

“这部书是专业技术史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必备参考书,也是很多领域学者研究学问的重要文献,也应该成为对公众进行技术史教育、启迪中国人创新思维的源泉。”张开逊说。这位发明家介绍说,他正在写作《人类发明史》一书,而《技术史》的出版给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我们期待着张教授新著的问世,也期待着国内技术史方面的研究和普及能够因《技术史》的出版而愈加繁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