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价值论》三境界

2005-03-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据说哲学家的特点是把原本简单明了的问题搞得复杂难懂,李德顺则另有心得:做学问,第一阶段,语言浅白思想也浅薄,这表明功力不够;第二阶段,思想深刻但语言艰涩,说明功力到了但尚未熟通
;第三阶段语言浅显思想深刻,有举重若轻之感(这与王国维“三层境界”说倒有些神似)。李德顺还在做博士论文(后来的《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时,有“业内人士”议论:他的论文国内只有三个人能读懂。这未免有些夸张。不过李德顺最近出版的《新价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价值论研究可以说炉火纯青,达出神入化境界。

初读《新价值论》,感觉轻松如风,淡雅如水,质朴如石。它讨论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些问题,只是非专业人士未加深省罢了。读《新价值论》,我们会突然悟到玄深的哲学问题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在《新价值论》中,民谚、俗语、掌故、成语、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等等,被作者信手拈来,皆成文章。文章娓娓道来,如趣味横生的科普作品,如与读者聊天、拉家常、做讲解和演示。艰涩的哲学问题经先生道来,仿佛“无痛分娩”,不知不觉中就“生产”了―――据说苏格拉底的母亲是助产婆,苏格拉底则自称“精神助产士”。例如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实体还是属性,这些问题又涉及一些更根本的哲学问题,甚至整个哲学观和思维方式。西方人纠缠了近百年,我们接着重复了10多年,在诸多哲学家那里,常常是“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新价值论》则用“药品不是‘治病’,味精不是‘鲜美’”、“花香与鼻子”、“磁铁、靶子与百货商场”、“谁有病,谁吃药”等语言,把价值不是实体范畴而是关系范畴、价值的主体性等问题说得清楚明白。

细品该书,又能感受到它深厚的底蕴和“内功”,轻松中含厚重,浅白中显深邃,平常中藏非常。《新价值论》在不经意中,探讨和解决的是些哲学难题。除上面提及的几个问题外,还如:价值的多元性、价值的相对性、价值的生产与消费、人类中心与环境价值、人的价值等等,都是些复杂的、容易让人转晕乎的问题,国内外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宣传也挺杂乱。《新价值论》往往从浅显的生活实际入手,抽丝剥茧,清除含混和谬误,得出意想不到又令人信服的结论。艺术有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用来评价《新价值论》,也是合适的。正因为作者把这些问题想通了,弄透了,才无须玄虚、做作而清透明亮,浅显的语言里有深刻的“潜台词”,若此才能真正雅俗共赏。

《新价值论》第三层境界,是它自觉、清楚的学科意识,以及深藏于其中的哲学观、思维方式等元哲学思想。该书解释:伊甸园里的那长满禁果的树,就是“能知好坏之树”、“通晓价值之树”。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象征人类从此走出原始混沌,开始了智慧与无知、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光荣与罪恶交织的生活。由此看来,价值与人的存在和本性同一,价值研究也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味道―――虽然李先生一向反对这种自命不凡。从学科角度说,价值论就与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并列,为哲学之基本内容。理解价值,必须放弃过去的“实体性思维”而采取“关系思维”,例如打破了传统教条“客观=客体=外部事物=自然”、“主观=主体=精神=人”,打破“价值要么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要么是人的内在精神”这样的“死理”。采取“实践思维”,即不是把价值理解为预定的“东西”,而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的过程。生活、实践是源,其他是流,因此我们应该按照生活本性去思考,去理解价值。这又暗示着思维方式的变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