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长江文艺出版社领导与我商谈出版文史对照本《曾国藩》《杨度》一事。在正文旁附上有关史料,让读者文与史比较着来读,这在历史小说的出版史上尚无先例,可说得上是一个创新。我觉得有点意思,便答应下来。一年过去了,于是有如今文史对照版的《曾国藩》《杨度》与读者见面。
历史小说该怎么写才好
这一年里,我把十多年前所参考过的素材翻寻出来,重新阅读,颇有点回归往昔的味道。更有意思的是,当初那些枯燥乏味的史料,在今日眼中,居然有了某种鲜活的感觉,仿佛原本僵卧的文字,都一个个地站立起来,汇合成一幕幕生动热闹的舞台剧似的。这是不是因为我曾经据此做了一番文学创作的缘故?难道说,艺术真可以给史料注入精气神?若真的这样,读者们在读过正文后,再来读一旁的史料摘录时,也多多少少会有点相同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将有可能消除我们对古籍的拒斥心态,从而自觉地去多读点前人所写的好书,从中更多地领略传统文化的精粹。倘若如此,那就将是这部文史对照本所带来的意外收获了。
书中史实一栏中有许多空白页,这是因为时过境迁,不少当时所参考的素材,已不易寻到了。比如当初写天津教案一节时,曾参照过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有关档案。档案中详细记录当时一批趁火打劫的歹徒是如何用西瓜刀砍死外国游客,窃取他们身上的金表、项链等物品的。这些人有名有姓,且自己供认不讳。这份材料,充分说明当年那场教案的复杂性。另外,书中所涉及的某些近代史上的大事,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也没有再抄录。
此外,还有一个原故,想必读者可以理解,那便是我的书毕竟是小说。小说离不开虚构。倘若每一页的史料栏里都是满满的,那岂不成了又一部《东华录》?《东华录》是专家读的史料汇集,不是大众爱读的历史小说。我希望我的读者是文史相较读小说,其乐融融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