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普义夫妇
《老舍,中国的故事大师
》封面
神学家写出了老舍研究专著
1999年初,世界各地举行了60多个文学盛会纪念中国20世纪伟大的作家老舍先生的百年诞辰。同年7月,美国陶氏基金会出版了会长陶普义(BrittTowery)撰写的学术专著《老舍,中国的故事大师》(《LaoShe,China sMasterStoryteller》),该书是西方汉学界继美国学者兰比特・沃尔《老舍与中国革命》问世20余年后的第二部老舍研究专著。
这部专著问世后,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关注。斯坦福大学教授WilliamA.Lyell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PaloAl鄄to撰文评论说:“这是一本学术界之外的研究专著,是为了普及老舍作品而为外行写的一本书,风格清新晓畅,将会受到年青一代读者的喜爱。”普林斯顿大学教授PerryLink则认为:“历史会证明,在20世纪作家群中,老舍是最为人称道的最具天才和特色的作家。未来的文学史家将发现他的人道主义、真诚和爱心在同辈作家中是首屈一指的。陶普义为我们做了一切,他把老舍的生平与时代巧妙地编织在了一起。”新泽西Rutgers大学教授PeterLi写道:“陶普义的这本专著写得非常生动,可读性强,他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于现代中国的历史、政治及这位深受爱戴的作家的深刻理解。这部专著吸收和代表了近30年西方学术界老舍研究的最新成果。”
陶普义是位职业传教士,堪称著名的神学家。尽管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但他并不是汉学家。这位学术圈子外的神学家怎么突然变成了老舍研究专家呢?
“唯一的恐惧是对中国的无知”
陶普义1930年12月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1954年毕业于德州霍华德・佩恩神学院和南浸信会大学。1957年5月受南浸信会传教团派遣至台湾传教,其后辗转到了香港。1985年,担任南浸信会国外传教团中国内地首任联络员。1992年,因对传教团的传教政策持有异议而提前退休。他有5本神学著作传世,还监制过两部有关中国基督教的电视文献片,其中《中国:墙和桥》(1989)获美国艾米奖的“最佳文献片”奖。1992年,因其对南浸信会的贡献,他的母校霍华德・佩恩神学院授予他终身服务的荣誉勋章;2002年4月,更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
他是一位博学深思的神学家,曾潜心研究过中国历史和传教史。通过与中国人民的长期友好交往,他逐渐理解了中国政府的宗教政策和中国人民的宗教情感。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人的形象曾长期被西方电影商和传教士所歪曲,现在是到了改变成见的时候了,我们应该从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宗教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积极的东西。”
1994年,陶普义在《传教工作研究》1月号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题为《论老舍对中国基督教会和“三自”原则的贡献》,文中披露了老舍早年加入基督教会后积极致力于基督教会中国化的历史资料,并缕述了中国基督教从传承到独立发展的历史过程。
他在另一篇题为《谈中国现代文学》的论文中写道:“老舍早在1922年便成为基督教徒,但他并不满意外国传教士管理教会的方式。这位20世纪的中国文学巨人对基督教义有很深的理解,但他对传教者的印象却并非如此。在老舍最后的尚未完成的杰作《正红旗下》中,他塑造了一个早期的美国传教士的形象,他一定对此人的顽愚有着切身的体会。现代中国文学可以帮助我们这些生在西方的人了解20世纪中国的社会、传统、历史和文化。我认为,老舍的作品,哪怕是翻译的作品,也最能帮助我们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感受。懂得中文当然最为理想,但读读译文也强于一无所知。”
“陶氏老舍藏书”和“老陶网站”
陶普义喜爱老舍,最初完全出自个人爱好,出于了解中国文化的动机。浸濡日久,获益匪浅,于是更崇敬老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无论他到中国哪座城市,都要到旧书店去“淘书”,尽力搜集他最为钟爱的这位中国大作家的作品及有关资料。他在一篇文章中描述过淘书的经历:
“能去上海福州路的旧书店里淘书,那是人生最大的快事,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同样的乐趣。能从经历了百年风尘的磨蚀的旧书残篇中翻检出残留下来的文化精华,这种经历真是令人陶醉。我去过北京的旧书店,也去过极北的哈尔滨和极西的乌鲁木齐,淘到了一些与20年代的传教士有关的著作,其中有一本中文圣经,是1935年一位中国人赠给朋友的礼物;我还淘到了一本绝版已久的维汉辞典,这是真正的发现。然而,我最希望找到的老舍著作初版本,却遍觅不得,无奈只得转而寻找比较早的版本。”
到了90年代初,他的“老舍藏书”已经有250多本,各种语言,各种版本,洋洋大观,成为西方世界拥有老舍著作最多的私人藏书家。出于更好地帮助西方人士了解中国的目的,他慷慨地把这些珍贵的藏书全部捐献出来,提供给美国的大学生和研究人员。1991年,他担任贝勒大学“亚洲研究项目”主任,“陶氏老舍藏书”成为贝勒大学图书馆“国际研究之翼”藏书的一部分。1998年12月,“陶氏老舍藏书”在南卫理会大学(又译为“南美以美大学”)图书馆找到了永久的栖身之地。1999年10月28日,南卫理会大学亚洲研究部和戴得蒙学院联合为“陶氏老舍藏书”馆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如今,“陶氏老舍藏书”馆藏有老舍所著和有关老舍的书籍刊物260余种,有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意大利、日文、朝鲜文和瑞典文版本,其中也不乏老舍著作的珍版。
陶普义退休之后,开始系统地研读他所深爱的老舍著作,并着手撰写老舍研究专著。1992年8月,陶普义应邀参加首届老舍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幸结识了老舍夫人胡?青,胡?青老人惠赠他一幅国画,令他惊喜过望。这幅珍贵的国画成为“陶氏老舍藏书”的镇馆之宝,后来更赫然成为“老陶”网站主页上最有特色的艺术珍品。1994年,第二届老舍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吉林召开,他未能前来,便把《老舍,中国的故事大师》的书稿寄赠讨论会。他在赠词中写道:“对于任何想与东南亚人民交往的西方人来说,掌握一些中国现代文学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阅读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是理解他们的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可忽略的前提。因为,历史可以从文学中发现,社会可以通过文学而体现。如果我们不理解他们的过去,将不会理解他们的现在或将来。”
1978年4月,陶普义与夫人陶乐蒂(JodyTowery)在德州圣安东尼奥创建陶氏基金会,这是一个通过出版物和音像制品传播福音的非营利性质的民间宗教团体。
1997年,陶普义在因特网上为基金会安了一个新家,网站名为“老陶”。他亲自进行网页设计,中西合璧,图文并茂。开场白写得很有趣味:“从1997年10月13日开始,陶氏基金会便在因特网上轻舞飞扬了,她有志于与热心灵魂与精神的朋友们交流。”他还幽默地写道:“Tao”不是指中国的“道教”而是指“陶氏”;但他并没有解释“Lao”的含蕴,当然,明眼人都清楚,这指的是“老舍”。在陶普义的心目中,老舍已成为他的精神导师。他还在“老陶”网站上精心设计了“老舍主页”,并开始把这位中国作家的资料数字化,目前在上面可以浏览到老舍部分小说作品及西方关于老舍的早期评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