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安东尼奥尼的现代性

2005-03-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如果我们更加深入,可能会触及事物的真相。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会出现。 ――安东尼奥尼

也许我们应该把电影史上的一个时期称为安东尼奥尼的时代、伯格曼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第一次发现了人的内部世界,但是第一次找到了用影像表现内部世界的方式,物像不再只是物质现实的还原或造型基础,物像同时承载了更为丰富的思辨含义。从可见的世界揭开深藏的不可见世界,电影拥有了表达的能力,情感、感受、情绪、梦境、人与他人、人与物的微妙关系等等非事件性的闪烁瞬间成为安东尼奥尼或伯格曼电影的主要元素,并从这里通往哲学性的思考与痛苦。当然安东尼奥尼和伯格曼的内心电影又指向了不同的路向,安东尼奥尼着迷于观察物质环境的改变所带来的结果,而伯格曼似乎终其一生都在探讨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这两位导演的共同特征也许是他们影像世界里的温度―――那种冰凉、倦怠的感觉,以及缓慢的节奏。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起始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他最初的作品《女朋友》、“情感三部曲”留下了新现实主义影响的痕迹,但安东尼奥尼将这种影响引向了新的方向。他面对的世界已经不是战后初期,而是一个物质日渐丰盈的社会,人们面临新的问题,与那些直接描述战争影响的初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区别在于,安东尼奥尼转向了对人与自我、人与人以及人与物质文明的关系的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已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考察每个人本身,揭示他的内心世界,从中看出他历尽沧桑以后在内心存留下来的一切,看出那种刚刚露头的不满心情,它大致地预示了后来在我们的心理、情感甚至道德观念上发生的变化。”

安东尼奥尼敏感地觉察到新现实主义所遗漏的另一种真实,那种隐藏在可见现实之后的真相,那种事物外貌之下的不确切。事件的过程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事件对人的影响,因此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摒除了逻辑结构,也摒除了对于背景的分析性描述,而是着力于人物的状态与感受。

人们常常将安东尼奥尼的电影理解为是对毫无人性、工业化的世界提出的抗议,个体在其中被碾压,被驱赶到神经质的困境中。而安东尼奥尼在一次与戈达尔的谈话中却道出如此想法:“这样说太简单了。与之相反,我想表达这个世界的美……通常所见的工厂排列线条以及烟囱也许比树林更好看。这是一个富足的世界,一个生动、实用的世界。”所以只有理解了安东尼奥尼的美感,才能真正进入他的电影世界。

《红色沙漠》是他探讨现代工业文明与人的精神奥秘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是安东尼奥尼的第一部彩色影片,色彩在影片里充满了灵性。烟囱里喷出黄色的火焰,流淌的黑色的油污,蓝色的大海,以及一再出现的红色的管道、仓库、架子、墙的木板、栏杆,这些大块面的饱和色彩使影片获得了油画般的视觉效果。而一个心力交瘁、紧张不安的女人吉妮亚娜,身处巨大噪声的工厂里,行走在建筑工地旁,她身影摇晃,眼神游移,仿佛随时都会倒下去。她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不舒适,她感到所有人都离她而去,她在梦里不停地下沉,她紧紧包裹在自我世界里,但这个自我世界同样空空荡荡,吉妮亚娜的精神世界早已坍塌了。安东尼奥尼从工业化生活中看到了美,他也从脆弱的形象中敏感地捕捉到一代人的精神气质,钢铁时代的背景衬托着摇曳的身姿,这里有一种惴惴不安的美。

吉妮亚娜的焦虑由于环境,更由于情感。在她出场之前,镜头以一个个虚焦的画面呈现钢管、建筑、下班的工人队列,下班的工人们经过吉妮亚娜身边,吉妮亚娜的背影清晰,而工人队伍虚晃晃地在移动。“我用眼睛来干什么?来看什么?”这些模糊的画面是吉妮亚娜的目光所及,这是一个与之格格不入的世界,她没有力量并且也不愿意看清楚它的样子。安东尼奥尼能够把情感难以觉察的波折放大为动作,因此影片中吉妮亚娜的情绪所产生的紧张感,丝毫不亚于一部好莱坞悬念片。

疏离是安东尼奥尼表现现代生活的中心。“疏离作为拒绝认同和拒绝沟通的结果,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结局,而是一个过程的开始”。安东尼奥尼电影里的人物没有真正的交流,他们谈话,但是很少相互倾听。我们看看《奇遇》里的安娜,当父亲和她谈论男朋友桑德罗时,安娜只是面对着一片准备盖房子的旷地,“30年没有说真心话”的父亲准备就女儿的婚姻说一点真心话时,安娜却背转身去。背身场景能够体现安东尼奥尼电影里的基本人物关系,在两个人之间,情感的努力总是在另一个人背转身去的动作里戛然中止。《夜》里的那对不快乐的夫妇虽然从始至终没有分离,但他们的眼睛从来不看向对方,他们感受不到对方的感受,他们各自逃离,或是漫无目标地行走到另一个地方,或是逃向另一个人。当然,即便逃向另一个人,依然是另一个无法沟通的故事的开始。

早期的《女朋友》、“情感三部曲”和《红色沙漠》探讨了人的情感状态、人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的反应,几部影片“已经对情感做过彻底的审查、剖析和分析”,但是彻底的分析并未让安东尼奥尼获得确定感,他越是执意以影像探寻真实,真实的面目似乎越是模糊。“在某个时刻,我们掌握了真实,但真实稍纵即逝”。

在《红色沙漠》之后,安东尼奥尼拍摄了《放大》、《扎布里斯基角》、《职业:记者》、《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等影片,开始思考“真实”本身,“真实”是什么?真实与假象的界限在哪里?真实有没有可能?甚至,像《职业:记者》那样,人对自我身份产生了认同危机,我是谁?这几部电影带有强烈的自传体反思色彩,也将安东尼奥尼对真实的思考带到一个更深刻的层面。

《放大》是标示安东尼奥尼转变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他开始国际合作的第一部影片。摄影师在拍摄的照片里无意中发现一桩凶杀案,他想弄清事情真相,把照片中的局部不断放大,画面上却只有模糊不清的颗粒。摄影师先是发现了隐藏在现实表面之后的真实,现实的表面是两个中年男女亲昵幽会,但照片里女人旁顾的目光泄漏了另一个现实,摄影师循着她的目光,经由摄影洗印技术发现草丛里的手枪。在第一个层面上,摄影师发现了真实,但在第二个层面上,所有能证明发生过凶杀案的证据都消失了,经过一再放大的照片显示的也只是自身的物质构成,它变成一些颗粒,不再说明现实。摄影师发现真相消失的时候,旁观了一场想象中的网球赛事,当他最后颠起事实上不存在的网球,跑进臆想中的赛场,完全投入到这场假定性表演里时,实际上他已经完全融入了想象世界,这似乎也暗示了他对绝对真实的放弃。

人们谈及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总是会提到他的“无情节、反叙事”特征。的确,出现在安东尼奥尼电影里的场景都是日常生活画面,从来没有剧烈的戏剧冲突,但安东尼奥尼的“无情节”电影包含了更复杂的情节元素,体现了电影结构的多维方式。安东尼奥尼惯用长镜头,也常常使用长时间的空镜组接表述思想,他尽量减少对白,偏爱俯瞰镜头,那种站在高层建筑的阳台上向下观望的角度,似乎是他喜欢选择的角度。沉思默想是安东尼奥尼电影的气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