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也说“大学排行榜”

2005-03-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春节刚过,2005年的大学排行榜就见诸媒体了,在高考前夕,为相关图书的大规模出售留出了几个月的市场空间。但它在收获巨额利润之前,首先获得的是巨大的指责声浪。

批评这个排行榜有许多理由,它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最大的弊端也许在于它缺乏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对许多不可比的因素进行硬性比较。决定

一所大学历史影响、学术水平、社会贡献的许多因素,比如研究氛围、学术品格、文化品位、人文精神、社会责任等等,是无法量化、无法用数据去表现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用良知去度量。这恰恰是排行榜永远解决不了的难题。人类智慧和学问的独特性也使许多指标的衡量比较无法操作。菊花与牡丹谁更漂亮?森林与草原谁更壮丽?米饭与馒头谁更好吃?满足饥饿的需求与解决口渴的难题谁更重要?它们的价值和功能都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也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对它们的评价和取舍主要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偏好、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难道能够因为一个口渴的人对冷饮的选择,就认定饭菜比饮水低一个档次吗?热衷于给大学排序的人们所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他们一定要在北大的经济学和清华的物理学之间比一个高下,一定要在美院的艺术玄想与复旦的科学思维之间分一个优劣,一定要在不可比的东西中比出一个名次,结果必然会给公众留下许多笑柄。

许多本可进行比较的因素,在现时的环境条件下也很难客观把握、准确度量。如果论文能否发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版面费的多寡和交情的薄厚,如果发表的论文不过是对既有成果的一次新的组合和包装,那么计算论文的总量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不会讲课的教授、不会科研的博导在教研人员总数中占了一个相当大的比重,那么,考量教授、博导的规模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本科生的在校人数也成了一项评估指标,那它倡导鼓励的只能是那些敢于大肆圈人、大胆收费的经营者,只能是那些将教育当产业对待的企业家,排行榜又怎么会成为一所大学社会荣誉、文化积累、学术创造的标尺呢?

所以,大学排行榜的意义实在是非常有限的,它充其量不过是一次推销教育产品的成功策划,一种以高考学生及其家长的钱袋为目标的商业行为。既然如此,谁先谁后就根本不值得去认真对待了。清华、北大在历届排行中总是位列前二位,这一结果似乎能够说明那些评价指标的严谨客观。也许是这样,也许不尽然。如果本人搞一个以出书赚钱为目的的“齐氏排行榜”,不必靠什么指标,也无须搞什么统计,我也会将清华、北大放在第一,要不然谁会搭理我的那个“排行榜”?在相关信息不很明晰的情况下,对有些大学的排序,依据的究竟是统计汇总的结果,还是别的一些因素,还是不要忙着下结论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