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杨振宁作客央视《面对面》节目,在谈到获得诺贝尔奖的感受时说,他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一个看法―――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看法。近几年,杨先生这句话似乎不是讲过一次了,但每听到一次,都感到振聋发聩,催人奋进。
众所周知,杨振宁是极富科学感觉和数学天
激发了国人的志气。我国的历朝历代中,有不少朝代都有一个大约100年左右的全盛期。只是近代,特别是近100多年来我们落后了,与西方先进国家出现了一个较大差距,一些人也相应出现了“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自卑心态。在这种背景下,领悟杨振宁先生表述“最大贡献”的心境,确实可以感受到他“恨铁不成钢”的良苦用心,能够得以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精神,努力把中国的名字向前排些,再向前排些。
证明了国人的能力。在诺贝尔奖的百年历史中,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奖,但在获奖的几百名科学家中,却没有我们本土的科学家。杨振宁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证明了中国人的能力,改变了人们认为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看法。之所以暂时没有中国本土科学家获诺贝尔奖,是因为新中国是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设发展的,虽有巨大发展进步,但仍属经济欠发达国家,科学研究的基础保障相对薄弱,一时没有中国本土人获奖可以理解。暂时无奖并不等于永远无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杨振宁先生预言,诺贝尔奖离中国不远了。
反映了国人的精神。杨先生自认的“最大贡献”,说到底,是呈现了他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杨先生坚持认为,“21世纪的科学属于东方,中国一定会做出无愧于人类和世界的伟大贡献,因为中国有科教兴国的英明战略,有日益强大的经济和国力,有数以千百万计的优秀的有聪明才智的青年学生,一定会在21世纪前半叶做出重大的科学成就。”杨教授关于“最大贡献”的观点,满腔热忱地呼吁国人:面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科技挑战,应在爱国的前提下,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文素质,以自强、自信、自主的精神应对挑战,战胜困难,激励意志,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