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对云冈石窟的新探索

2005-03-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聂还贵著 中华书局2004年8月出版

云冈石窟这一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屹立在大同市郊已经一千多年。尽管我早在小学时代已闻其名

,但真正能亲自观光,却在1953年的初春。当时全国解放不久,战争的创伤还随处可见。作为一个初出大学校门的青年,那时我对这些古人留下的艺术精品还很缺乏理解,对鲜卑拓跋氏的历史也所知甚少。我只是想到:据史籍的记载,这个部族在入主中原前还是“不交南夏”(《魏书・序纪》),对中原先进文化很少接触,“无钢甲利器”(《魏书・燕凤传》)的部族。但历时不久,便很快地征服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并且创造了像“云冈石窟”这样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显然,我当时的水平远不足以解答这个问题,也并未认真加以思考,只是随便想想而已。

直到上世纪的80年代,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开始对北朝的历史和文学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才开始产生了某些想法。原来鲜卑拓跋氏的文化尽管起步较晚,然而当他们一进入汉族地区以后,就大量地任用汉族士人为他们的政权出力。从道武帝拓跋?、明元帝拓跋嗣起就是这样。尤其到太武帝拓跋焘时,这一趋势益为明显。太武帝的任用崔浩就是典型的一例。除了崔浩以外,还有许多汉族士人也都作出了贡献,其中包括一些在太武帝灭北凉时迁来的凉州士人。“云冈石窟”的创始者昙曜虽为僧人,其实也来自凉州。在那时,凉州在经历“十六国”之乱后,不但较好地保存着汉魏以来的传统文化,又因与西域交通频繁而大量地吸收了印度和西域的文化。《魏书・世祖纪》载,太武帝平北凉后“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其中不乏士人和能工巧匠,因此“云冈石窟”的创建,和凉州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云冈的石雕也与敦煌石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尽管在太武帝时代,汉化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某些鲜卑贵族的反对下,崔浩不免遭杀身之祸,而凉州士人宗钦、段承根等亦受连累,但这种曲折,并没有阻挡拓跋氏汉化的历史必然趋势。历文成、献文二帝,到孝文帝元宏时,就迁都洛阳,大力推行汉化。孝文帝这一政策受到了历来史家的称赞。孝文帝的推行汉化虽是顺应了历史潮流,但和他祖母文明太后冯氏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因为孝文帝早年正是在她抚育下长大的,为了教育孝文帝,据《魏书・皇后列传》载:“太后以高祖(孝文帝)富于春秋,乃作《劝戒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诰》十八篇。”从她的出身长乐信都冯氏看来,当为名门闺秀,且可能是北燕创立者冯跋之后。这位太后在平定乙浑的谋反事件中显然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孝文帝早年太后临朝时,北魏的国势强盛,说明她颇具政治才能。同样地,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位妇女能写作《劝戒歌》和《皇诰》等文章,也说明她有很高的文化教养。可惜的是过去的史家囿于轻视妇女的偏见,对她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贡献都很少记载,使之湮没不彰,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最近,作家聂还贵先生,在对鲜卑拓跋氏和云冈石窟的历史作了深入的研究之后,采用文艺创作的手法写了《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这部作品。此书的写作涉及到了文学、史学、佛学、哲学、美学和建筑学等等学科的领域。阅读此书,不但可以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而且给人以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拓跋魏这个历史上重要王朝的历史知识。对此,我们不能不佩服聂先生知识之广博。书写成以后,命我为序。我自惟对创作是一个完全的门外汉,但对北魏一代的经过,还略知一些皮毛。在我看来,聂先生在书中对冯太后的“想象性发掘和描写”,应该是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面貌的。因此写出以上一些浅见,未知有当否,敬请聂先生和广大读者教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