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斯蒂格利茨与中国金融社亲密接触

2005-03-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出版合同签署仪式上许振玲/摄

3月19日,中国金融出版社多功能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与金融社总编辑周战地女士正式签署了《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的出版协议。据悉,该中文版是这位当今世界上最负盛

名的经济学家在全球的首个多卷本经济学文集。

中国金融社在2004年3月向斯蒂格利茨建议在中国出版他的文集。经过多次接洽,斯蒂格利茨对金融社的选题策划方案十分满意。特别是他的新作《喧嚣的九十年代》在中国的出版,进一步加深了彼此间的信任和了解,最终斯蒂格利茨决定授权中国金融社独家出版《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

该文集包含了斯蒂格利茨从1968年到2001年间完成的70篇论文,共约100万字,是他从其数以百计的学术论文中认真筛选成集,属首次出版,初步商定该文集分五卷,第一卷为《宏观经济学、增长与分配》,第二卷为《发展经济学》,第三卷为《微观经济学》,第四卷为《公共财政》,第五卷为《信息经济学》,将于明年正式翻译出版。

斯蒂格利茨为信息经济学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2001年由于他在“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的分析”理论研究上的突出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的斯蒂格利茨先生在年仅26岁时已是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1979年获美国经济学会专为40岁以下有杰出贡献的青年经济学家设立的克拉克奖。1993年至1997年在克林顿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任职,后任主席。1997年至1999年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斯蒂格利茨一生著述颇多,在各种理论之间运用非常自如,尤其擅长运用数学模型进行经济学分析,其学术研究几乎遍及西方经济学的所有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委托-代理关系、逆向选择、信息经济学、公司财务结构、组织结构、公共部门经济学等。

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林铁钢说,斯蒂格利茨多年来十分关心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对中国经济问题作了深入研究,结合他个人的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引起了中国政府部门和经济界人士的广泛兴趣,我国出版界也相继引进出版了他的一些著作,目前已译成中文的有《政府经济学》、《经济学》、《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全球化及其不满》以及金融社最新出版的《喧嚣的九十年代》。

尽管如此,中国读者也仅仅看到斯蒂格利茨众多思想中的某些部分。文集的责任编辑何为女士向记者介绍说,斯蒂格利茨还有相当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散见于各种论文中,如果仅仅由中国的研究者进行间接介绍,而看不到原著,在理解上难免会发生损耗。只有理解了一个人的学术思想观点,才能真正理解他的立场,以及他对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各种分析和解说。该文集的出版就是为了让中国读者系统学习和了解他的丰富的经济学思想,其中收录了他《对道德风险的基本分析》、《竞争性保险市场的均衡》、《递增风险》等最著名的论文。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斯蒂格利茨的大家风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何为女士说“教授很开朗,非常好沟通”。

斯蒂格利茨的这些经济学理论和思想虽然产生于西方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但对研究和解决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型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矛盾和现实问题,极具借鉴价值。正如他所说的:“经济理论总是在变化之中,各个社会遇到的经济问题也总是在变化。不过,一些最基本的经济问题是不变的,如供求关系、稀缺理论和基本的宏观经济理论。”而收集在《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中的这些理论正是把这些变化的问题统一到不变的问题中去,并让它能在经济理论中得到反映。《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出版将有利于中国学者和经济决策者准确掌握那些在经济制定中所不能忘记的基本经济理论。这也就是出版《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的真正意义所在。

斯蒂格利茨在文集出版签字仪式的发言中说,他对于新作《喧嚣的九十年代》的中文版深表满意。他说,中国与西方虽然经济体制上有所差别,中国开展市场经济的历史也较为短暂,但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都是同样适用的。他认为中国金融社出版这一系列文集是对中国经济体制转换所做的一个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