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的八角鼓岔曲

2005-03-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古调今谭―――北京八角鼓岔曲集》伊增埙编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出版

清中叶在北京兴起的八角鼓岔曲,和其他民间说唱一

样,既是传统的文艺形式,又是传统文化观念的载体。它熏陶影响着一代代人,而时代环境的变化,又不断丰富和改变着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淀。曾经盛极一时的岔曲,存留至今的曲目到底有多少?其中具有欣赏、研究、参考价值或积极意义的是哪些?阅读《古调今谭》一书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古调今谭》的编著者从“摸家底”入手,对岔曲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这种俗曲,过去除部分见于乾嘉年间刊刻的俗曲集《霓裳续谱》、《白雪遗音》外,主要依靠民间口传手抄行世。民国时期虽有了较好的印刷条件,但包括岔曲在内的民间俗曲,只是刚刚步入文艺殿堂,研究者不多。因此它的存目,除《中国俗曲总目稿》和《北京传统曲艺总录》中有不同范围的收集考察外,只有极少广告性质的坊间抄本目录存世。至于曲本,藏家中多是从艺者本人的积累,彼此重复较多,难于涵盖深远;到20世纪末,民间(票房)流行传唱的岔曲还剩二百多首(现在更少了),其余渐行湮没。编著者自2000年起,在参与北京票房活动,向票友艺人收集讨教的同时,还遍访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大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北京艺术研究所资料室等单位,多方搜求,往复奔走,较详尽地查阅了各处收藏的清代抄本,包括私人稿本和书坊抄售的唱本,以及民国时期报刊资料,掌握了约九百首岔曲资料,使存世岔曲空前地汇集起来,改变了分散无序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更加繁难的问题:即通过整理推介,传承岔曲文化,使它为今天的文化建设服务。

对待传统岔曲这种旧时代的文化遗存,编著者既重视其艺术创造、反映生活的成就与不足,也充分估量它对于社会意识、社会情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经过审慎遴选,细心校勘,筛选出646首各种题材、不同体裁的岔曲;并通过撰写编首题解、曲目点评、编后小议,以及约600条介绍曲目源流和考源释义的注释,介绍和评议其审美价值认识价值,以及创作思想、方法的特点和局限。虽然多是一己之见,但是,在观念上坚持继往开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方法上具体而不琐屑,置论注重分析启迪,力求全面辩证等等,无疑都是可取的。

传承民间文艺,面向未来,首先着眼今天群众的需要。编著者在传统岔曲正文8编之外,还精选了建国后新创新编岔曲24首,作为附编,篇幅不多,但很重要。附编的“小议”中说:“回顾半个世纪以来这些作品,由衷地对作者和演唱者们表示敬意。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这个历史阶段的成果,也就没有岔曲与当代社会之间的联系;没有他们的努力,更无从取得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把握社会的价值取向,适应群众审美情趣变化的实践经验。这些作品虽然水平不一,影响不一,但从整体说,它给了人们以信心和希望。这些新的作品还证明,‘新创新编’与正文八编之间的关系属于艺术的流变、发展、创新,类似生物的进化或优生,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后来者不一定居上,但居上者必与新的环境条件相容、互利,这是无疑的。”

《古调今谭》的后记长达2万字,探讨了有关岔曲艺术的一些问题,也是对收集、整理、推介的总结。其中,“存世岔曲的现状”可视为研究岔曲版本目录的导引,为今后继续发掘整理提供了线索。“斟酌取舍的几点随想”阐述了编辑原则、指导思想,对于其他讲唱文学的整理具有参考价值。“雅与俗”是历来多有争议的学术问题,在这一节中,作者从岔曲的历史和现实出发,从文艺的服务对象着眼,征引了几位名家的文章,强调各种学术见解可以长期共存,但根本问题仍在为什么人,如何为。关于“鼓曲前途的设想”一节,也颇有创见。

编著者是一位年逾古稀的“志愿者”,其自选课题编书过程四历寒暑,欣喜与失望交错,艰辛与收获共存,仍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事业,需要许多热情执著的志愿者,而这种老有所为,甘作奉献的精神,尤为可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