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谈论唐朝,往往津津乐道于贞观之治、开天盛世。但是,安史之乱以后那个试图振作又无可奈何地走向灭亡的唐朝,同样能够引起我们对历史、对社会的深层思考。赵益的《日落九世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通过历史纪实文学的方式,全方位地重现了唐朝走向衰亡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关于穆宗长庆(九世纪二十年代)以
《日落九世纪》一书,从公元779年代宗去世后服丧的礼制之争入手,并从丧服之争引发的宰相常衮与中书舍人崔?甫之间的斗争,铺垫出一个多事之秋的到来。这场争论,拉开唐朝中后期权力斗争的序幕。而且,这是唐代制度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典故,折射出了许多的历史信息,开篇就给人强烈的历史感。对于德宗时期的历史,书中抓住了一条主线:雄心勃勃的皇帝如何走向猜忌多疑、含恨而终的结局。建中年间的唐德宗,面对宰相和大臣之间的钩心斗角互相排挤,面对接二连三的藩镇和军将的叛乱,真是不知从何处下手来收拾残局。这种恶劣的环境,加重了德宗的猜忌心理,表现在许多具体的事例之中。而德宗的这种性格,就为许多重大决策的失误埋下了伏笔。客观地说,德宗还是一位相当出色的皇帝,有目标,也有毅力,只是判断力稍差一些。而造成建中年间混乱局面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没有真正可用的大臣。
书中对德宗驾崩前后多种力量的暗中较量描写得很精彩。对于“二王八司马”的改革,书中寄予了很大的同情,而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很有历史眼光的。对于牛李党争的起因和其间是非曲直的分析,书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总体上看还是站在李德裕一边的。这里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皇帝要诛灭自己的家奴―――宦官集团,为何要费那么多心思,甚至只能用阴谋手段,而且还不能成功?应该说,这是晚唐特有的政治形势决定了的。
解剖唐朝的衰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学术课题。该书基本上以政治史为纲,以《资治通鉴》为蓝本,汇集了其它史书中众多的典故逸事,把大唐帝国走向衰亡过程中的无奈命运和多次殊死搏斗中的惨烈场景作了很好的描述和分析。既忠于史实,又有很强的可读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严肃的历史普及读物。主要的缺憾是,作者对唐朝的制度史掌握得还不很到位,行文中有不少对制度理解不够准确之处。当然,这并不影响一般读者对唐史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