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她所走过的路虽不乏浪漫,却又相当坎坷,但无论是乱世还是困境,她都保持了
崇高的气节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并始终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她有着多方面的才能:文学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所有这些汇集一起并在她的身上融会贯通,林徽因把她的知识都奉献给了社会。
作为建筑学家的林徽因同时也是诗人。她在1934年写给她的儿子梁从诫的那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充满了慈母的柔情和对爱的期待。她把爱子比做人间四月天,可见她对于四月的情有独钟。而四月对于林徽因来说,也是倾注了全部的真情。由梁从诫先生编辑的《林徽因文集》文学卷和建筑卷,也曾恰好在1999年4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郑重出版。这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心灵的感应。
作为林徽因的家属和亲人,《林徽因文集》的出版使梁从诫先生有更多的感触。他说,母亲作为非常有成就的文学家和建筑学家,解放后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她1955年去世,直到8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她的两本集子,即《林徽因诗集》和《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林徽因》之后,社会各界才对她给予更多关注。但过去的作品集都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方面的,建筑方面的从来没有出过。这次百花文艺出版社为她出版了一个比较全的集子,不仅有文学的,也有建筑方面的文章,林徽因的在天之灵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的。
林徽因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的审美眼光是非常敏锐的。她的一生都是在对美的追求中度过的。这个美是多方面的,不仅有伦理上的,还有形体上和色彩上的。她之所以选择建筑作为专业,与她的审美观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梁以诫先生说:“记得我们在昆明市郊居住的时候,那里有一个瓦窑村,母亲经常到那个半原始的手工作坊里去看老师傅制作陶艺,而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每当看到老工人手下变幻出各种奇妙的造型时,她都会兴奋不已,后来变来变去都成了一只只瓦盆,此时她又会非常的惋惜,可见她对艺术的追求到达了痴迷的程度。”梁先生说,林徽因既是诗人同时又是一个科学家,这集中体现在她对古建筑的研究是非常严谨的。“她曾和我父亲梁思成一起,不顾自己的病痛多次深入到人际荒凉的野外调查、测绘,他们常常借助原始的交通工具,甚至徒步跋涉去那些年久失修的罩满多年尘埃的庙宇里考证其历史年代和建筑构造。在她眼里,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而且也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
作为林徽因的朋友,著名作家萧乾先生曾为《林徽因文集》的出版作序,序言是他在病榻上完成的。他自谦不懂建筑学,但“我隐约觉得徽因更大的贡献,她是位真正的无名英雄!”他是在30年代初就由沈从文带领进了一代才女的“文化沙龙”,林徽因的健谈和她对艺术的悟性,她犀利而敏锐的学术批评常常让人由衷地折服。虽然萧乾先生也已经离去,但不难从他的回忆中看出“才女”更感性的一面。
“徽因和丈夫梁思成一起,为他们钟爱的建筑事业倾注了所有的心力,整个抗战期间,他们相当一段时间蛰居在条件艰苦、几乎没有生活必需品的李庄,坚持做学问。他们这种坚毅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前来探望的费正清。他说:倘若是美国人,我相信他们早已丢开书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上去了。然而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却能完全安于过这种农民的原始生活,坚持从事他们的工作。”
林徽因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她所走过的路虽不乏浪漫,却又相当坎坷,但无论是乱世还是困境,她都保持了崇高的气节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并始终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她有着多方面的才能:文学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所有这些汇集一起并在她的身上融会贯通,林徽因把她的知识都奉献给了社会。这两卷本《林徽因文集》的出版,可以让人们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和认识林徽因,这也是我们对中国这位杰出女性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