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潘金莲们的衣香鬓影

2005-04-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孟晖女士曾经与人争说潘金莲的模样并非自然,她的发型居然是假发套。我想也是如此。古代女性每天都得将长长的青丝在头上盘来绕去,造出各种标新立异的发型来表示身份或品位,比如孟女士所列出的什么灵蛇髻、坠马髻、

惊鹤髻,犹如“乌云出岫,气势巍峨”,怎么地也得花上几个时辰。尽管大多丫环所为,但是女主子们也不得动弹脖子,真是很辛苦!于是乎就有了“假发套”,其实就是一个根据不同身份选用不同材料所做的带花“帽子”,未婚的所戴叫“云髻”,已婚的所戴叫“?髻”。于是乎人们对中国古代女性的发型就不再那么神秘了,也不再那么羡慕了:原来头发可以作假的,而且早在人们想象之前。问题在于假的并不一定不美,或许还是一种善意的创造呢。

记得还是在读书的年代,朋友从国外带来一本1981年版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沈从文先生。这本书曾经激起我将来从事服装设计的念头。只是那个年代只兴男士中山装和女士连衣裙,“时装”这个概念的所属权还在西方。虽然沈先生的专著纵横古今南北,成为一部至今难得的论及古代服饰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哲学、伦理等风云而变迁的历史长卷,我不时地翻阅着,却遗憾于在书中很难找到那些古代服饰的制作工艺。所以,现在的我仍然只是一位笔耕者,却不是手握剪刀的服装师。我盼着有一天会有人顺着沈先生专著的脉络写出一本又一本关于古代服装制作工艺分门别类的著作来,甚至我曾经也动笔写出了“官服”的一两章来,非常的刻意和执著得到的却是像中山装和连衣裙那样的古板和失望。

想今日孟晖女士每隔一段时间不写不快,兴之所至信笔落下,洋洋洒洒、轻轻松松地写出如此28万字,选了个十分出奇的书名《潘金莲的发型》,竟然被出版社相中并配上精选的彩图出书了,真是难得的幸事。我一向以为时装设计的风格要素之一是那种“不经意之中的出奇”,这本《潘金莲的发型》不仅以专论古代女性的服饰出奇,而且她还另辟蹊径专写各种服饰、甚至家具和饮食的选材、工艺、制作、出处、收藏地、地方风格、美学价值和起居生活的世俗感觉。这本书也可以被视为中国古代人饰工艺品的制作技法专著,而且在对各种工艺的描述中,作者用一种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各种女性饰品的功用。这使我怀疑自己是否是在读一本关于古代女性用品的百科全书,一本明清时期的人文风俗画卷。

这本书的书名很出奇却有些不切书意。所以我试着在“潘金莲”这个特殊的文学形象之后加上了个“们”字,于是读起来顺意了很多。“潘金莲们”就是指中国古代的一般世俗女子。我们也许真的忽略了这样一个情况:“她们原来是活的!”此话怎讲?难道她们可以从纸上跃出不成?当然不急于回答这个问题,孟女士的这本新书您值得一读,答案就在里面,而且非常有情有景有趣,她手上的“相机”慢慢地移动着,不急不躁,能够细致之处尤其入微。

比如说发型吧。发型处在人身最高位置,眼球被它吸引之后却会向下移动。我们都有这样的审视习惯。如果对象是女性这就是个不良的习惯了,君子视之以正嘛!孟女士之高明在于引导您发现“潘金莲们”那些头上戴的、脸上贴的、唇上抹的、项上挂的、衣上绣的、臂上缠的、腰上绕的、手上套的。孟女士是一个善于点化的人,所以面对我们的“潘金莲们”是那样的栩栩如生,甚至我们可以感触到她们的飘带和粉香。但是我没有发现孟女士描写膝上垫的和足下登的。也许不值得一提,或者本书本来就是一个随笔集子而非系统研究。

我非常感动孟女士在全书的最后用了这样的激情来结束全书,她写道:“中国!你曾经如此美丽!中国你曾经如此美丽 中国你曾经如此美丽!”连续的惊叹号强化了所有人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中国古人更比当代人重视生活之美。”就连本书中没有说到的鞋,我们也可以有所想象了。

《潘金莲的发型》 孟晖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

在额间和鬓发上都贴饰翠钿的中唐女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