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今春以来,不断传来一些出版社精心打造的“金书”纷纷登场亮相的消息,先是中英文对照的黄金版的《孙子兵法》,继之是纯金版的《毛泽东诗词手迹》,后又是黄金版的《金刚经》;加之此前已有的黄金版《周易》,《伟人邓小平》等,“金书”有近十种之多,称得上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金书热”。
“金书
疑虑之一,是这些“金书”到底是让人阅读的书品,还是供人收藏的礼品?如是后者,何不直接造成金牛、金马、金鸡、金猴,何必琵琶遮面、附庸风雅,而且何以有那么多的出版部门热衷于这种属于工艺美术行当的营生?
疑虑之二,是我们在图书出版上得以赢人的,是凭靠书的内容价值,还是依仗书的形式包装?或者说我们在出版上的与时俱进,是着眼于文化积累上的大义,还是着眼于技术花招上的小技?
疑虑之三,这些达到了奢华之最的装帧和包装,会给图书出版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的图书装帧形式在这些年不断花样翻新,而与此不成正比的,是书的内容的稀薄与品位的低俗,这种被人们称之为“粗粮精作”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如今的“金书热”又把奢华包装推向了极端,这会不会使图书运作上的重“外”轻“内”的倾向愈演愈烈?“金书”的出版演绎成一种“热潮”,一种“现象”之后,其隐藏的问题也就不难发见了。它首先让人看出了出版社雄心勃勃的利益动机,既借书的“金身”来抬高书的身价,体面地卖个好价钱;它还让人看出了出版社的意趣所在,这就是以对图书外在的奢华包装去参与市场的竞争和发展自己的业绩,它的另一面是缺少开发原创选题,在内容上狠下功夫的内功与兴趣。这可能是那句“功夫在诗外”的名言的最好注脚,也可能同时是某些出版者出乖露拙的一个可靠证明。
“金书热”的兴起与兴盛,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图书出版攀上了新的台阶,也不预示着我们的图书出版走向了繁荣,相反,它因内含了种种问题,带来了许多新的隐忧,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理由,都可以毫不迟疑的认定:“金书”不可取,此风不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