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西方学者的滇西情结

2005-05-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洛克曾包租飞机俯瞰玉龙雪山,图为飞机降落在雪山下的草甸上(洛克摄于1936年)

1962年12月5日,被誉为“纳西学研究之父”的洛克博士在夏威夷寓所里走完了他79岁的人

生历程。他是因心脏病发作在躺椅上悄然辞世的,那一刻陪伴他的是椅子旁边堆放着的一大堆古老的纳西象形文经书。在这之前,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躺在病床上曾喃喃地向人倾诉自己的愿望:“……我更情愿回到丽江美丽的群山中,躺在玉龙山下的花丛中死去。”

洛克是在对滇西北大自然殿堂的怀念和向往中死去的。可以想象,他对曾生活过27年的滇西北的山山水水有多么深厚的情感。

约瑟夫・佛朗西斯・洛克是奥地利维也纳人,传奇般的人类学家、植物学家和探险家。18岁大学毕业后曾游历欧洲和北非,1905年定居美国后,在檀香山米尔斯学院任拉丁文和自然史教员,这其间他掌握了德语、意大利语、希腊语和汉语,并于1911年获得植物分类学教授学衔。1920年他受美国农业部委托,到东南亚各地寻找医治麻风病的大枫子树种并采集其他植物标本,于1922年5月11日到达丽江,在玉龙雪山山麓的雪嵩村住了下来。他对那个满山是杜鹃花的村庄曾有过这样的评价:“若不是太僻静的话,那个地点可真太诱人了。”他长期居住在雪嵩村,与当地人有过一定的交往,至今一些纳西人家仍保存有他的遗物,诸如皮箱、拔牙工具、木工工具等。1943年洛克年过花甲,体力下降,野外考察的机会少了,便把办公“总部”迁往丽江古城玉河边的一栋民房里,一直居住到1949年7月4日。

洛克初来丽江的两年就采集、制作植物标本8万多件,这些标本运回国分送给农业部、自然史博物馆及一些研究机构后,获得了丰厚的酬金。当他再次返回丽江后,却深深迷上了滇西神奇的山川和纳西族瑰丽的文化,对植物标本采集的兴趣渐渐淡化了,热情和精力都投进了对滇西地理和人文方面的探索。他痴迷于东巴宗教的仪式、经文、历史、语言和文献文物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纳西东巴文化经典―――东巴经书,潜心钻研纳西象形文字,考察了各种东巴宗教仪式和民俗文化,对纳西地区的山川地貌、自然资源做了详尽探究,出版了多种研究纳西社会和纳西文化的专著,如《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英语纳西语百科辞典》、《纳西人的生活与文化》,并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反映滇西地理和文化方面的文章和照片,拍摄了康藏地区纪录片,向西方世界介绍了深藏于中国滇西北深山峡谷中的“香格里拉”,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浓厚兴趣。《西行漫记》作者斯诺、新西兰人路易・艾黎,俄国学者顾彼德等,都是读了洛克发表的文章受到影响而走向云南走进滇西的。英国作家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能把香格里拉的环境描绘得酷似滇西北,据说也是受到了洛克的文章和照片的影响。

洛克是个意志坚强的人,为了纳西学研究,他付出的艰辛努力是令人震惊的。他不仅走遍了纳西族的主要栖居地,还对传说中的纳西先民的迁徙路线进行了实地考察,率领上百人的队伍翻高山越深谷,数次历经匪徒袭击,先后到达宁蒗、泸沽湖、四川木里、稻城贡嘎山区及青海卓尼等地进行考察探险。每到一处他都要逗留一段时间,对当地历史、地理、民族进行详究。在泸沽湖,他利用两个多月时间对纳西支系摩梭人的历史文化、社会民俗进行了考察研究,并与永宁土司总管阿云山结下了深厚友谊。这其间他为土司阿民翰,总管阿云山及其后来成为活佛的小儿子罗桑益世拍摄了许多照片,为后世研究摩梭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更叫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了从空中俯瞰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观,他竟然创造了租用飞机飞越雪山的壮举。那是1936年2月3日上午9时30分,他乘租用的中国航空公司昆明号飞机从昆明飞往丽江,逆时针方向绕玉龙雪山飞越数圈并穿越了虎跳峡,之后降落于雪山南麓一个叫“瓦杜可”的地方。这个举动,是他完成的对雪山的一次膜拜,也给那些连汽车也没见过的纳西人留下了永久的惊骇和想象。

洛克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虽有很善良的心肠,却表现得脾气暴躁。执着的研究工作,使他养成不喜与人接触的孤僻习性,平时未经允许是不许别人进他屋子的,他也不与保镖、翻译和厨师共餐闲聊。饮食始终保持着他固有的习惯:清晨要厨师在炭火上为他烤一片面包,再准备一碗稀饭或一碗牛奶,有时也吃几个煮鸡蛋。他终身未婚,孤独地沉迷于他的研究工作中,日子过得呆板而有节奏。

洛克在纳西学研究中也经受过意外的打击。1943年美国国防部召他回国帮助空军制定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他从印度乘飞机回国,装有重要研究成果《英语纳西语百科辞典》手稿的行李箱则交给了邮局。不幸的是装有他行李箱的那艘邮船途中被日本鱼雷击中沉没了,他数年的心血也随之化为乌有,这个打击使他大病了一场。1946年他重返丽江后,一切从头做起,尽三年朝暮之功才得以完成后来面世的那本让世界走进纳西文化的工具书。

洛克在研究纳西文化的同时,也把许多古老东巴经书带到了西方,曾委托意大利东方研究所一次拍卖东巴经书达600多册。当时德国国家图书馆希望得到这批经书,但德国正处在二战结束时期,经济极端困难,图书馆长费特格就四方奔走,动员市民捐资,最终买下了那600册东巴经精品。德国80岁高龄的总理阿登纳知道这事后,特意给图书馆拨付一批资金用于继续购买,但也只买到400册复制品。为此,有人说洛克虽只带走了一小批东巴经书,但也是一种文化侵略,这话有一定道理。不过,这些经书保存于西方现代化的图书馆中,使更多的学者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巴文化,当然要比存放于纳西东巴后裔家中被烟熏被腐蚀要好得多。

(本文摘自《永远的香格里拉》,长春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