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学者,著有《苦雨斋识小》、《六丑笔记》等书)
一辆车,五个人,止庵、王泉根、康慨、江南、陈香从读书报社门口出发去天津。上车时最高兴的人是止庵,他刚在报社编辑部祝晓风的桌子上,发现
午饭过后,在展馆门口取了入场证件,众人遂兵分几路,各去寻书。我和止庵这次的主要任务是关注艺术类图书,走了几个摊位,所见图书大部分为专业性比较强的画册、乐谱,这类图书与普通读者的关系不大,偶有几本讲说建筑、音乐的小说,在内容和装帧设计上亦不见特别之处。虽然此次书展之平淡是意料中事,但找不到好书还是让人有些失望。又走了一会儿,发现了几本书,大家这才精神一振。
三联书店的《艺术辞典》吸引了止庵的眼光。他认为在非专业的艺术类的书籍中,自己更关注美术和电影这两方面的书,而这两类书的普通读者也比较多。美术类的图书又可分为以文为主和以图为主两种,前者主要是对美术的基本概念、美术史、艺术家等做介绍和解读,在我国读者普遍美术修养不高的情况下,起到引导人们入门的作用。现在不少人包括很有名的作家、学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对一些艺术概念不是很清楚,曲解和张冠李戴的事经常发生,这类书的出版应该可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美的历险》、《艺术》也属于这类书。此外,还有一些在内容上更加专业,但也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艺术的了解的图书,比如这次文化艺术出版社展出的《现场:798艺术区实录》,从中可以了解中国现代艺术的面貌。
来到古吴轩出版社的展台,两本装帧漂亮的图书《江南城市印象》(南京篇、苏州篇)印入眼帘,打开翻翻,原来是加了很多画作与老照片的小说。止庵问了问工作人员,得知这是一名叫韩冬的艺术家自写自绘的书,能够将图文创作集于一身,现在这样的作者并不多见,在书市上这种书很具有个性。
在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展台上,止庵找到了“摄影珍藏版”系列中新增加的《说台》、《说墙》。他介绍说,这套书的思路是受到陈从周的《说园》的启示,也是从出版这本书开始的,但是做成一个系列,应该说是独辟蹊径。近些年各地出版社出了不少这方面的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一项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这种解说方式比较受读者欢迎。在同一个架子上陈列的《图说汉字的历史》也是一本值得期待的新书。
陕西师大出版社的艺术类图书向来以图文印刷精美著称,这次展出的“世界经典文化故事丛书”仍是如此。止庵认为这类图书主要是通过故事和大量图片,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把读者领进艺术之门。文字因素辅以美术因素,这从整个图书发展的过程来看无可厚非,但这些年图文书的出版鱼龙混杂,不少书的装帧、设计不佳,印刷模糊,难以引起读者的审美愉悦,这是很不应该的一件事情。
逛了一些展台,看到一些书以后,我们慢慢找到了渐入佳境的感觉,不像刚进来时那样失望了,几本电影方面的书引起了止庵的兴趣。止庵本人很喜欢看电影,家中搜集了四五千张碟片,对电影方面的书籍津津乐道。他认为国内的电影图书出版是一个热点,但翻译过来的书在内容上要胜过原创图书。目前国内的原创电影类图书还停留在简单的个人观感的层次上,还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其作者对于电影艺术来说是接受者,并不能对电影创作本身产生指导和影响。近两年几个出版社引进的“电影馆”丛书都很受欢迎。比如这次展出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文德斯论电影》,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另外,江苏教育出版社此次推出的几本电影方面的书,如《当代电影分析》等也是这类图书的延伸,内容都很不错。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电影丛书”中的《电影随想》、《电影与文学改编》亦值得一读。
时间过得很快,四点半钟的时候,许多出版社已经在收拾展位,准备离开展馆,而我们还觉得没有看完。听说北京出版社有一套关于绘画收藏方面的书,既可供收藏者参考,又有欣赏价值,但我们赶过去时摊位上已没有人了。当我们走到楼上湖南美术出版社的位置上,几张大大的牛皮纸已经将书全部覆盖起来。止庵小心地揭开一张纸,一本漂亮的猩红封面的书露了出来。那是一本剪纸,名字起得动听,叫做《蝴蝶梦》。这是我们那天在会场见到的最后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