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借参加第15届全国书市之际,在中国最早创办、拥有110年历史的天津大学举办了一场精彩的文化讲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次精神盛宴,为该校的“北洋文化节”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本次活动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特别邀请了著名当代作家余华、莫言和语文专家郝铭鉴作为讲座嘉宾。当天下午
《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生动剖析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与天大学生一起分享“咬嚼”乐趣,针对当前的社会取名问题,郝铭鉴从一份菜单上标注的“一级点心、高级点心、顶级点心”开始,批评了无端夸大、自我吹嘘的自诩倾向和自我丑化、妖魔化的自虐倾向,指出了社会语言表征之下存在的浮躁、缺乏诚信的时弊。他还就新闻报道语言错误和大学生语文写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剖析。
作家莫言、余华稍后登台发言,讲座照例由莫言开场,莫言戏称这是余华尊老爱幼,顿时引起台下的一阵笑声,讲座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莫言谈了他在写作方面的感悟与思考,他说:“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写作是个多余,前人已留下了那么多的经典,所以我想我应该表达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生活经验是我的写作源泉,我的读者就是与我有相同经验的人”谈到最初的写作,他说,那时候的写作虽然编了许多故事,但都是虚假的,直到开始写自己的家乡,才感觉左右逢源。
10多年前在鲁迅文学院与莫言共处一室的余华,谈到自己的写作,同样显得很谦虚,他甚至把自己简练的语言归功于认识的汉字少,戏说当年莫言写的稿子他很多字都不认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错别字就很多,不过,他认为,有时候如果人在自己很弱的一个方面出发,反而有可能取得成功。他说,写作是一种压力,你不知道下一句是什么,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阅读对于写作非常重要,任何一个作家都是读者,你能从别人的作品中读到自己。
讲座中两文作家还谈到了自己的生活,余华在谈到自己的青春时风趣地说:“我18-23岁时是做牙医的,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写青春题材小说的原因,一写全是拔下来的牙。”台下顿时笑成一片。笑声未断,他接着说:“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和莫言还在鲁迅文苑做了两年的室友,他的毛病我全知道。嘿嘿,不过不能说。”刚想停下来的同学又被逗得笑声迭起。在同学们的笑声中莫言讲述了自己年少的大学梦,他提起当年自己因为上大学却始终无法实现,看到报纸刊登“白卷上大学”之后,就感觉像危重病人打了一支强心针,因此而给教育部写信,希望能读大学……告诫台下的大学生们青春易逝,要抓紧时间学习。
讲座的互动部分,大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在回答一位高密小老乡关于作家和故乡关系的问题时,莫言说:“作家都是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出发,我的好多作品都是以家乡的人和事为原型的。”浓浓的乡情溢于言表。当被问到有评论说他从先锋转向世俗的问题,余华说,先锋能和世俗比吗?我们所有的美好的感受都来自生活,世俗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又一次问余华为何这十年没有新的长篇小说时,余华透露自己正在写作,顺利的话,下半年将有一部新作,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讲座接近尾声,陪讲人要求两人用一句话来结束当天的讲座,莫言说:“天大地大,没有天津大学大。”余华又拣了个便宜,他说:“后面签上我的名字,就是我要讲的话。”
整个讲座历时三个多小时,三位名家诙谐幽默,开阖自如,赢得学生阵阵掌声和笑声。讲座结束大家还簇拥着嘉宾要求签名留念,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