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于五十年代:《雷锋日记》、红色叙事和连环画

2005-05-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陈平原:知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陈平原的回忆中,自己的童年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还有好多有趣的小书。虽然出生在城里,但由于父亲

工作的汕头农校设在大山脚下,所以,当年的生活以及今天的谈话,都很容易地就“开门见山”了。

“这样的一个环境,既是山乡,也是学校;说农村不是农村,说城市也不像城市。”陈平原如是说。“每个人的阅读,都会受制于他所生活的时代,这点大家都明白。其实,不同区域、不同家庭背景的人,所接受的文化,也都不一样的,他们的阅读各有其特点。想找一个人代表一个时代,那是很难的;只能勉强说,每个人的阅读,都有其底色,而这底色,便是时代的印记。”对于陈平原来说,童年的阅读,很受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因处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

对这一代人来说,印象最深的课外读物,很可能是《雷锋日记》。当时,陈平原还在读小学三四年级,这本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刊行的新书,已经在政府的强力推介下,占领了全国小学生的书包。那个时候的小孩子,都从《雷锋日记》中学得了很多格言,比如“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出于政治思想教育的需要,将雷锋树立为整个时代的英雄,这很好理解;至于“学英雄”最后落实为“记日记”,现在回想起来,陈平原都觉得,“这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那个时候,全国千百万小学生每天都在写日记,而且都模仿‘雷锋日记’的笔调和语气。我们每周都得上交一次日记本,给老师批改,那个时候是没有任何个人隐私可言的。老师表扬的,或者说日记写得好的,不是满纸豪言壮语,就是做了什么好事。我没有那么多伟大理想,也编不出激动人心的豪言壮语,于是只好争取多做好事,好记在日记里。最苦恼的,莫过于今天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日记无从落笔。”

“说句玩笑话,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是为了写日记而生活。”回首往事,陈平原说:“这种强制推行的日记写作,使得本该天真无暇的小孩子,远离‘童话’与‘童心’,过早习得一套意识形态色彩很浓的成人话语,经营一些矫揉造作的大话、假话、套话,这是一种很深的精神上的伤害。”

于50年代的人,女孩子不敢说,男孩子几乎没有不喜欢看打仗的故事书的。《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一类“红色读物”,是那个时代提供给孩子们的最为重要的课外阅读。陈平原说,这些“善恶分明”而且剧情紧张的“红色叙事”,当年确实得到了众多小孩子的追捧。从个人角度,陈平原更是对这些读物有着特殊的记忆。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他写了一篇谈自己读书生活的文章,公社的中心小学把它刻印出来,发给其他学校去当范文。“我清楚地记得,在文章中,我谈了读《星火燎原》《红旗飘飘》《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还有《当乌云密布的时候》等书的体会。后一本,是长篇小说,在广东出版的,外地孩子大概不读。我们这些所谓‘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早年的阅读,留下了很深的记忆。这方面,有好也有坏。和后边的人不一样,比如,多少会有一点理想主义―――有时候是虚假的;还有,相对压抑个人的情感,个性不太张扬,注重个人和集体的联系等,这都与那个时代的要求以及童年的阅读有关。”

“假如谈六十年代的儿童读物,必须为连环画记一大功。做文化史考察,你会发现,那个时代,冒出了一大批制作精良且较少说教色彩的连环画,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儿童强烈的求知欲。”陈平原告诉记者,他读《三国》、《水浒》、《西游》等,都是从连环画开始的。先看连环画,识字多了,再读原著,这样,水到渠成,根本用不着大人督促。“现在的小孩子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接受知识的途径,比我们当年多得多。比如,同是水浒故事,他们不看连环画,看动漫,看电视连续剧。这很不一样。在视觉效果上,动漫远远超过了连环画;可连环画那种‘图文互动’的关系,动漫没有。童年的我,借助连环画,认识了很多字。喜欢那个故事,碰到不认得的字,会去查问,或者努力猜。所以,看连环画,是能培养一个人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陈平原表示,先读连环画,再看原著,这符合小孩子的认知规律。而看过动漫或电视连续剧,再去读原著,当然也可以,可语言的感觉很可能就没了。“正因这种童年时候的阅读感受,使得我今天对图像与文字的关系特别敏感,甚至希望将其作为学术课题来经营。”

至于文学及历史方面的课外书,陈平原说他记忆最深的,一是上海出的《唐诗一百首》,还有就是中华书局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商务印书馆的“外国历史小丛书”。陈平原说,长大了才晓得,那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小书,很多是当时有名的专家写的。篇幅短小,语言浅近,但故事动人,意韵优美。陈平原于是感叹:“现在的学者,还有人愿意写这样的书吗?书越写越厚,文笔越来越艰涩,这固然与论题的深入展开有关;但能给孩子们写些可能影响他们一辈子的‘启蒙读物’,也是很光荣的事。不知道是不屑,是没时间经营,还是根本就没这个意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