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带着相同的采访任务――发掘好书――参加书市,每天同事碰面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看到什么好书了?新书多吗?”每个人的回答几乎一样:“好
前几年,科学普及、科学文化类图书的出版一度相当繁荣热闹,但大约从去年开始,这个领域显现出一些衰退的迹象。受本报邀请参加天津书市的清华大学教授刘兵认为,也许由于出版社经历了减负、改制等“大地震”之后,经济上压力陡增,越来越注重图书的经济效益,市场表现平平的科学图书出版自然会被冷落,导致了出书规模的大幅缩减。另外,一些出版社专业科普编辑人才的流失也导致了其科普出版的难以为继或实力削弱,例如吉林人民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都属于这种情况。
不过,看事情还得讲辩证法,科普出版领域的调整也蕴涵着许多积极的因素,我将此总结为科普出版的“三化”:
出版行为的市场化
前几年,科普的红火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政府推动,源自社会各界对科普的重视。因为有了外力的支持,出版社所以能够主要出于社会责任感或为了打造出版社品牌而投身科普出版,这才有了“叫好不叫座,赔本赚吆喝”一说。而现在,随着出版社更加追求“叫座”悄然发生了变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科普书的出版不再局限于少数几个出版社,而是有更多的出版社介入,像中信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出版社都有不俗表现。一些工作室、个体书商也不时涉足科普出版,推出了一些较为贴近市场的作品。同时,出版社愈益重视营销工作,像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继去年在桂林书市上重点推介其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教科文行动”书系之后,今年在天津书市上又为面向青少年读者的“原来如此”展开营销。如今,甚至一些学术性颇强的科学类作品都被包装得时尚感十足,以求博得读者的欢心,如这次书市上推出的《12宫与28宿――世界历史上的星占学》(辽宁教育出版社)、《站在巨人的肩上》(辽宁教育出版社)等。
图书选题的多样化
随着实践的增多和经验的累积,科普图书选题领域不经意间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像这次书市上以及近期出版的科学类图书就包括了:传统的知识科普(如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的“原来如此”丛书)、高级科普(如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推理的迷宫――悖论、谜题及知识的脆弱性》)、科学史(如山东教育出版社的《文明之光――图说数学史》)、科学家传记(如湖南科技出版社的《发现时间的人》)、动物科普(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熊猫虎子》)、植物科普(如希望出版社的《改变世界的植物》)、数学科普(如湖南科技出版社的《数学魔法》)等等。出版人在策划选题方面越来越敏感,例如,随着关爱自然、亲近动物日益成为社会风尚,书市动物类图书也多了起来,这两年无论关于宠物还是昆虫,无论关于鸟类还是哺乳动物,相关图书都出了个不亦乐乎。又如,三联书店的《当中医遇上西医――历史与省思》、河北大学出版社的《敬畏自然》都是对当前学界热点的反映,出版人的反应不可谓不敏捷。
目标读者的明细化
这里的“明”是指“明晰”,这里的“细”是指“细化”。可以看到,越来越少的科普书是为广大读者出版的,越来越多的科普书是为某一人群出版的。去年,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了数学科普书《算得快》,一年时间销售5万册,效益突出。这本书显然投合了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期望通过课外阅读提高数学成绩的心理,充当了“准教辅”的角色。看到这一现象,中国少儿出版社在这次书市上又推出了一套数学特级教师撰写的数学科普书。另外,像湖南科技出版社的《微积分之屠龙宝刀》、《微积分之倚天宝剑》、《艾可博士的36道推理谜题》,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有趣的数学》显然也把各级学生设定为目标读者,相信市场前景会很不错。另外,像动物、植物主题的博物类图书很明确地面向都市里热爱自然、热心环保的人们,也大多有不错的销售业绩。人们常说“要把蛋糕做大”,并不是说做一个人人都爱吃的蛋糕,而是要制作各种口味的蛋糕,吸引不同爱好、不同背景的人们来吃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