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给已有的骨架一点血肉

2005-06-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凡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了解多一些的人,都知道官的重要。清末人欧阳钜源这样写道:“官之位高矣,官之名贵矣,官之权大矣,官之威重矣,五尺童子皆能知之。”士人因此对做官趋之若鹜,阿Q因此见了官腿就发软,民间因此也就有了形形色色的官崇拜习俗。中国的思想家和有见识的史学家都很重视这个社会阶层,关注官本位给

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打下的深刻烙印。胡适认为,“中国旧社会里最重要的一种制度与势力”,是官。鲁迅认为,中国人有一种魂灵叫“官魂”,“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先哲们的话是极富洞察力的,他们一下子掐住了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一根神经:官僚制度。正是这个制度,造就了拥有巨大势力的社会阶层―――官,形成了以官为轴心和主要活动者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圈子―――官场。官权、官职、官威、官势、官名、官制、官话、官腔、官谱、官派、官箴、官诀、官习、官俗、官仆、官亲、官场病、官样文章、官场教科书……这林林总总的官场现象,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一道独特、厚重、百态纷呈的官场景观。了解有关官的知识和这种官场景观,对于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史和社会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写作这本《清代官场图记》的根本缘由,实出于此。

但怎么来写官场呢 自民国以来,史学界、社会学界曾出版过一些专门研究古代官制和中国官僚政治的著作,但这些著作多是骨架多,血肉少,即对于缺乏人物具体活动的制度的考证和描述多,宏观的理论性的探讨多,而对于官僚制度的微观形态,对于官场中的方方面面的具体情况,则缺少具体的、细致的描述和介绍。本书打算从微观方面补缺拾遗,给人们对于官场的已有的骨架式的认识增加一点血肉。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呢 就以清代的官场为个案吧。清代的官场应当是最典型的,因为处在中国传统社会残灯末庙之时的清代官场,集中了两千年来中国官僚制度的许多特点,表现出中国官僚制度的烂熟状态。但清代的官场又是一言难尽的。本书着重选择了几个视角,即主要从官员的道德规范、官场仪注、官场风习、官场弊端、官员生活、官场人际关系、官场小人物、有关官场的谣谚俚语等方面加以介绍和描述。“官场”二字,历来多含贬义,重在强调其中的虚伪、逢迎、庸碌、倾轧、贪婪、弄权等特点,因而本书所述也以清代官场的病态、丑史为多。

了解清代官场的情况,常需要追溯到古代,这就需要有一种通史的眼光,因为清代官场是古代官场的继续,积淀了厚厚的历代官场的堆积物。例如,清代州县衙门中设置的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就是经过了肇始于五代、演变于宋明的过程而定型的。又如清代的捐官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弊端和官场风习,是秦汉“纳粟拜爵”以来的买官制度及其弊端的高度发展和“集大成”者。有鉴于此,本书在写到清代的官场情况时,间或也要略考其古代渊源,以见其来龙去脉。当然,这方面的比重不大,谈清代的官场还是最主要的。清代的官场较之前代官场,有许多独具的特点,如八旗官员的颟顸昏聩,公门中的吸食鸦片之风,师爷在衙门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赫地位,军机章京和南书房行走这些官职,仕宦会馆中政潮的涌起,等等,都是前代官场所没有的,特别是晚清官场的极端腐败,作为封建王朝处于崩溃前夜的一大征象,更是具有清代一朝的特点。本书对于晚清的官场的腐败,着墨不少,这既是因为这一段官场腐败史自身的丰富性,更是由于此段历史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官场的腐败机理有重要的价值。

考清和描述微观历史,需要丰富多样的史料,如果有图片可以目击,是再好不过的了。本书在史料的丰富性方面,花了不少力气。书中采用和征引的古籍达百余种,其中有许多是以往不被史家重视的野史笔记。受陈寅恪先生“以小说证史”之法的启发,书中还使用了不少清代小说中的材料,如乾隆时的《歧路灯》和晚清时的《官场现形记》、《孽海花》等。“左图右史”,本是中国古有的体例,近年来中国出版界更进入所谓“图文时代”,这给微观史学带来了日益兴旺的有利条件。本书携图版之直观性,结合文字之细密性,而成“图记”之体。细究之,清代高官麟庆已著有《鸿雪因缘图记》,体例即为“左图右史”,我的这本《清代官场图记》,可以算是麟庆之书的一点余绪吧。

  (《清代官场图记》,李乔著,中华书局2005年4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