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界研讨“教育 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之关系

2005-06-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近来,有关文学学科史、学科范式问题的讨论,趋向于同周边相关学科的整合和对现实问题的回应。随着高考、中考的临近,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各种问题成为热门话题,例如:针对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新课标试行四年的利弊得失的讨论,关于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性问题的质疑,其中,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发

起主办的教育领域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的学术研讨活动,正是从梳理学科史、教育制度史的层面对上述问题的回应。

在5月中旬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政治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20多位学者围绕“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主题,就近代以来中国教育体制框架下学制、学科的确立、调整与文学知识生产、传播间彼此影响、互动生成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论题涉及晚清、民国、1949年后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风貌、教育体制和文学现象,包括晚清女子教育与女学,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小学学制与国文教育,大学文学学科设置、文学教育、文学传播与高等教育改革,1949年后文学学科范式确立及其后果等。陈平原认为研究晚清新学与女子教育,晚清北京画报值得关注。画报更多地瞩目女学生的日常生活,具体呈现兴女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同时,画报隐含的视角混合着民众的街头窥探与画师的笔墨技巧,提醒我们注意其中的性别意识。钱理群提出,发表在《新青年》上的胡适的《中学国文的教授》、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是国文教育理论建设的重要成果。1920年教育部明令废用文言文教材,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某种意义上,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最具有实质性与决定性的成果,同时带来青少年一次空前的精神大解放。香港科技大学人文部的学者选取香港初中文学课程作为观察点,尝试探析“现代文学经典”透过“文学教育”的传递所展现的种种问题。在为期两天的研讨当中,台湾学者还探讨了传统社会民间通俗医学教育、日治时期台湾传统文人的身体经验与新国民想象等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