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已经成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尤其是武侠小说选入高中教材后,各种意见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关注,而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教材内容选择和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金庸的小说和刘翔的事迹该不该写进教材,说到底是对传统语文教材的评价问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语文教学改革呼声的高涨,语文教材的革新,已是历史之必然了。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既要给孩子提供健康的读物,又要提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只有他们真正喜欢了,才会主动去接纳,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才会得到有效提高。金庸小说、刘翔事迹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当前不容回避的文化现象,让它们走进语文课堂,笔者以为是很必要的,也必将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增添一抹新绿和生机。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为了突出“时代感”,“为变而变”,有的地方却把改编教材、推出新教材,作为了一种“教改业绩”来完成,其变化幅度之大、变化之频繁令人缓不过气来。前一本教材使用的时间还不到两年,使用效果如何还未来得及反馈,新的教材又推出来了,让教师和学生都难以适从。有的地方的教材,几乎就是几个参编者说了算,哪些内容可以进入教材,根本不进行广泛的论证,听取广泛的意见。
目前的教材编写,往往是教育主管部门找来若干编写人员,组成编写组,然后由编写组组织教材内容,最后再交给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审核专家审核。在这一过程中,专家往往局限在同一学科内,而编写思想也几乎来自于几个编写人员,很少在更广泛的层面听取学生、教师、家长的意见。有专家认为,之所以我们一直在课本中流传在太空能看到长城的错误,就是因为在教材编写中,没有跨学科专家的参与。这种剥离,导致了教材编写中存在的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