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出版改革的几点“遐想”

2005-06-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我国出版业改革已经进行到关键阶段,在改革的过程中,诸多问题凸现。面对问题,关键是如何寻求解决之道,以使出版改革的脚步更加稳健、迅速。本文作者是资深出版人,虽系一家之言,但提出这些问题,对于人们从更多角度来思考出版改革不无裨益,我们也欢迎读者就出版改革的相关话题来稿讨
论。

现时我国出版业中有一些现象,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仿佛根本无需去深入思考。随着出版改革的不断深入,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我想就此提出几点质疑。姑且作为个人的“遐想”,以求引发人们的思考。

希望终止出版业“赊销制” 实行款到发书

综观市场,大多数商品都是先付款后交货;若买期货,要有信用担保,或者预交定金,款齐货才交全;即使是对外贸易,也是买方先要有银行担保的信用证,卖方才发货;只有滞销品或新开发的试销品,才对老客户实行卖后结算的“寄销”。但奇怪,惟独图书交易,不论首发或重印,也不管畅销或滞销,一律实行先发货、后付款的“赊销制”。出版社都是在没有信用担保的订单“诱惑”下主动发货,未卖出的还可如数退货。对于这种结算方式,人们似乎已经“麻木”地视为“天经地义”的了。但是,按照成熟市场经济的公平交易原则来审视,它明显存在许多弊病:

一、把商品经营风险全部压在生产者出版社一方,违反了买卖双方公平原则。订单,应该是买方进货意愿及付款承诺的体现,一旦卖方同意接受了这份订单,那么,这份订单就在这笔交易中承载了合同的基本功能,即买方就该付款或提供信用担保,卖方见款后则应按时交货。可是图书交易,却完全背离这种交易常规。现在的图书订单充斥随意性,买方反正没付钱,多填少填无所谓,造成订单大量的虚假现象。结果助长了书店经营者不认真做调查,不顾忌脱销或滞销的后果。这种不承担责任的要货,往往对出版社产生了误导。

二、这种结算方式,是造成目前发行折扣大战的祸根。因为印数都是出版社定的,而买方的订单又往往不足数、不算数,于是为了推销,出版社只好求买方,最见效的手段就是放折扣。买方反正没先付款,落得稳坐泰山压折扣,这种不规范竞争的后果,难免诱发发行折扣大战。

三、由于是卖方先发货,对买方又无任何制约,致使回款率下降、退货率上升、故意拖欠书款、三角债、呆账等,成了如今出版社最头疼的难题;其后果,大量占用了出版社资金,还造成出版社大量压库。现在出版社账面的资产,有相当大的比重都沉淀在压库书及死账之上。出版社资金实力和再生产能力被削弱了,反过来必然对图书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四、做别的生意都要本钱,惟独经营图书,可以主要用出版社先发的书做本钱,难怪现在不少出版社不景气,而热衷挤进图书行业的人却越来越多。据了解,在日本,只对那些资金雄厚、信誉很好、批销量很大的“图书交易公司”,采取先发货、后结算;遇到畅销书,连这些大交易公司也必须先付款。而我们,却是包括“二渠道”书商在内,全都赊销。更严重的是,有些畅销书你先发过去,不但不及时回款,反而送上门被有的人剽窃盗印了。

希望调整纸张供应方式 以控制用纸打击非法出版

打击非法出版,虽措施多多,仍难根治;盗版顽症,不下猛药,永无宁日。新闻出版总署邬书林副署长近日在天津指出,1985年,我国可供出版用纸230万吨,书刊实用196万吨,两者相差不大,盗版用纸还不算严重;可是到2003年,可供出版用纸多达950万吨,而出版社和报社的实用量却比此数低很多,表明有相当多的纸都被非法出版用掉了。这些年我国纸张进口量之大,居进口商品第三位。没想到国家花巨额外汇进口的纸,竟被非法出版用于害人。由此我想到,能不能就从用纸这个源头来卡一下非法出版?比如规定,达一定数量的书刊用纸,只能供应注册的报社和出版社,运用调整供应方法及价格,来合理配置纸张资源。如同国家对企业及居民可以有不同的水电供应方式一样,通过市场调节的杠杆,让买书号和盗版者买不到纸,至少必须花很高价买到纸,使非法出版者享受不到国家为扶植正当出版而给予的优惠。当然,不排除出现正规出版单位向盗版商卖纸张供应指标的可能。还有,印刷厂是特种行业,必须实行更严格的特种管理。若真能管住供纸和印刷这两块,非法出版猖獗现象定可遏制。

希望把“合理库存”加为对出版社领导的考核指标

多年来对出版社负责人的业绩考核,主要看其完成出书计划、码洋利润、质量检查、图书获奖等情况,惟独从不考核库存是否合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有的社领导,从展现自己业绩出发,热衷于追逐“形象工程”,不惜巨大投入,只图获得大奖,以博得上级好评,不去分析读者对象是否对路,图书有无销路,更不顾及资金的产出回报,其结果是书登报了,或得奖了;社领导考核受表扬了,有的还高升了,可是,他拍板出的那些书,只有“仓库效益”,长期压库;巨大投入打水漂了,压库书和呆滞资金给出版社带来的包袱越来越重。对这种花公款为个人造业绩,以至造成巨大浪费的现象,出版业内仿佛司空见惯了,似乎谁都没有责任。当前我国出版业庞大的库存书中,至少有一定比例是上述图书。即使这种现象还没有形成广泛倾向,哪怕还只是一种苗头,都值得引起重视。克服之道,就是希望把“合理库存”加为对出版社领导人的考核指标。规定社领导在任期内,必须对库存书非正常的大膨胀,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是实现国有资产真正保值的一项必要措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