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美国常春藤盟校 哥伦比亚大学在位于纽约市曼哈顿的校园举行了2005年毕业典礼,这次毕业典礼有3万多学生和家长等参加。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于1754年,是美国最知名的大
学之一。赵鹏摄
学院式新闻教育,自1908年世界第一所新闻学院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开始,该院以及1912年创立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创设了以语言文字等人文学科为基础,强调采写编评方面的技能课程,开始了重视人文学科基础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传统。中国的新闻教育就是沿袭了这种传统。这种职业训练模式,使学生一出校门就能较快在新闻实务中“上手”,因此历史上这两所著名学院曾经培养过成批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两种课程体系的较量
为了适应社会的变迁,美国教育的各种领域也都在扩大与融合,美国大学生修读多专业成为潮流,很多修读两个、三个专业,甚至有修读四、五个专业的。不少学生在中学就已修读了多种学科的高级课程。
为此,一些新闻院系开始调整课程体系。比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前两年有意识淡化专业式教育,调整课程设置,重视所谓“大学科”内容,在广告、公关、媒介管理等方面打通界限,重构专业课。三分之二左右的课程是专业以外的概论类和高级类课程,包括人类学、经济学、地理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目的是保证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希望学生懂得大众传播的运作、功能和效果,并能够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大环境。
新闻教育几乎包括了传播的所有领域,一些维护传统的人抱怨说,“新闻学院”一词简直就失去了意义,新闻学的地位也逐渐降低。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密尔斯教授曾说:从60年代开始,传统新闻教育时常被肆意抨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姆斯・W・卡瑞呼吁:“新闻学必须得到保护,专业生涯和学术生涯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传播学的其他部分不能替代新闻学。加州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奥维尔・谢尔不能接受新闻学院设置公共关系和广告系,认为它们与新闻学培养目的完全不同,用传播这一大帽子将他们罩在一起是个过分玩笑。
由此,两种课程体系也成了争论焦点:一种体系以采编基本技巧为教育目的;一种体系扩展了教育领域,除了进行技巧教育外,还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改革方向
美国关于新闻教育的争论,在前两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选聘风波中可以说达到了高潮。有90余年历史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被公认为全美最好的新闻学院。它颁授全美最权威的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阿尔佛雷德・杜邦奖(广电)、国家杂志奖(杂志)、库尔特・霍克奖(国际新闻)、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网络新闻奖等等,其一举一动颇受关注。
2002年新闻学院院长汤姆・古尔德斯特恩辞去了院长职务。在确定新院长人选的过程中,哥伦比亚大学新校长、原密歇根大学校长柏林格却中止了新闻学院新院长任命委员会的工作,原因在于“办成什么样的新闻学院问题未达成共识”,并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来寻求“共识”,由此引发了美国席卷美国新闻教育界和实务界“当今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院”的大讨论。这次讨论直到2003年9月新任院长勒曼正式上任后才渐趋平息。
柏林格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偶然的,包括卸任院长在内的新闻学院老师以及美国的其他新闻学院都有同样的疑惑:一个优秀的现代新闻学院究竟该建设成什么样子?传统的新闻学院如何跟上变革纷繁的时代?新闻行业的技术性教育是有价值的,但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为此,在过去5年里,前任院长汤姆・古尔德斯特恩已经领导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进行了自1935年以来最大的课程体系改革,如非全日制硕士生规模的扩大、学制的延长、多学科博士学位的开办等等。然而,如何进一步改革,新闻学院如何定位,这样的重大问题尚不明确,所以校长柏林格认为必须组织一场讨论来廓清思路,消除分歧,达成共识,以明确新世纪新闻学院的使命和地位。
2002年9月探讨这一问题的特别工作组正式成立,小组共有35位成员,包括9位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1位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1位学生代表、4位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和历史学院的教授、还有包括美联社执行总裁和时代杂志执行总编在内的新闻界的顶级人士20人。组长即校长。经过数月的工作于2003年4月公布了一份报告。
报告认为:新闻行业的重要性在持续增长,然而它却渐渐被商业和其他利益支配,应付这种现状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是:让新闻业具有更坚定的标准和价值观,以便使新闻工作者有一种天生的抵抗力。大学在这过程中应起到关键性作用,必须担负起更多的责任,通过更好的新闻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研究能力,去履行服务公众利益的责任。
报告对新闻学院的教师提出了要求,认为:一个伟大的大学的伟大的新闻学院,应该总是与它的行业本身保持一定的距离,新闻学院的教师,应该像学校的其他教师一样,由行业的顶尖从业者组成。他们在教学和专业研究上,或是在他们所从事的本职工作中,都应当是拔尖的。新闻学院的教师应该引导人们关注热点问题,必须对新闻业和世界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应有反思的习惯。要善于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向学生、业界和社会大众。理想中的新闻学院应该使得大学的教学科研使命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报告对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学生必须学会写作和报道的基本技巧和框架,包括写各种新闻及深度报道时分析和整合信息的技巧;2.学生应该具备应付新形势的智力能力,必须学会怎样去像一个记者一样思考;3.学生应该熟悉新闻行业的变动情况。谁是最杰出的?他们有什么贡献?新闻业现状与趋势怎样?谁、哪里在引领着行业的发展?4.学生了解和认同职业道德标准。
提升新闻专业地位的努力
卷入这场讨论的有新闻界从业人员,也有知名新闻教育者。他们对哥伦比亚大学的举动或褒或贬,或反思或冷语,都表达了他们对当今美国新闻教育的见解。
纽约大学新闻系主任杰伊・罗森认为,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提出“现代新闻学院如何在两种课程体系之间寻找平衡”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加州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奥维尔・谢尔认为新闻学院拓展课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奥斯汀大学新闻学院主任斯蒂芬・里斯敦促新闻教育者不能只是帮助学生跨入新闻行业的门槛,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未来新闻行业的领导人。西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罗瑞・吉格雷恩认为,学生必须明白,只有把某日发生的重大事件放到历史、技术、文化和经济的大环境中去,他们才能把报道做好。要使新闻教育走入正轨,新闻学院必须面对经济、技术和社会的挑战。
美国《报业时代》杂志将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改革作为其2004年第9期的封面文章。文章认为,哥伦比亚大学的这次变革以及各新闻学院的声援,是美国的常春藤高校试图提升新闻教育地位的体现,他们想要使新闻教育如同法学教育和其他专业教育一样,更加专业化。
变革究竟走向何方?变革后的课程体系怎么样?围绕这个问题出现了不少异议,因为在美国新闻业界和新闻教育界坚持传统及反对改革教学体系和课程的人士也不少,他们认为,新闻学院应该让学生从事新闻实务,应该鼓励学生发表作品。一些老教授和校友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坚持数十年的基础技能教育可能让位于《传播理论》这类他们觉得“不知所云”的课程。他们担心,如果那些未来的记者不受到技能训练,那么当突发性新闻出现时(比如在截稿时限前5分钟出现新闻线索),他们将如何应对?
为了消除这种担心,代理院长克拉托作出承诺:任何课程的改变,都不会侵害到新闻传统技能课程。他们保证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学生,将一如既往每学期花费很多时间在各个街区采访活生生的人和活生生的故事。学院助理院长、资深报人摩根也辩解道,这次改革是新闻教育自然演进的结果,是时代的要求。
另外,哥伦比亚大学这次关于招生、课程体系、财政支持、学院定位方面的改革,集中体现于学制的延长上。前任院长时期已经延长了学制,只是校长认为学生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学习专业技能以外的内容和相关的基础知识,比如政治学、统计学、经济学、哲学、自然科学等等。因此,他们制订了一个学制2年 之前为10个月 的课程计划,于2005年开始实施。学生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获得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比如科技、经济、环境、管理工程以及艺术。他们也可以专攻一些领域如城市社会学和国际事务等,并可以获得双学位。
调整中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已经开始实践新的教学理念。2003至2004学年有205位全日制研究生,其中来自美国、加拿大的学生有180人,平均年龄28岁;外国留学生25人,平均年龄30岁。另有96位非全日制学生。这些学生包括律师、演员、教师、报纸编辑,从其构成可以看出其改变传统“纯新闻”以加强多元化的倾向。
但这场改革是否真正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新闻教育观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至少目前还看不到定论。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使新闻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是全世界新闻教育界要共同应对的问题,各国都在因地制宜寻找着自己的答案。 本文摘自《中国记者》,2005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