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图书的两个关坎

2005-06-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图书要达到其既定目的,有两个关坎无论如何不能越过:经销商、读者。

作者、出版人、经销商、读者,对图书的评判大致上是接近的,但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人将其复杂的关系戏称为“人们内部矛盾”,颇值得出版人思量。

在图书直销尚不为读者接纳的情形下,经销商对图书命运所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

响,日益凸现,甚至被出版人视作生死之门。因此,经销商对图书的认知导向,成为出版人须臾不可轻视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今图书数量浩繁,要求经销商对图书内容有精致的把握,显属责之过严,且时间、精力等也是不允许的。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似更关注出版社品牌、开本、封面、印装等瞬间可视标准。漫步坊间,异形开本、轻型纸、彩色印装等,大行其道,倏然全线飘红。

那么,图书的终端消费者――读者,更关心、推重哪些环节呢?众所周知,图书有别于画报、杂志等,虽也具备审美功能,但传播知识,或隐或显地阐释理念,是图书最重要特质。因而,读者对作者的知名度、“人缘”,内容的深与浅、鲜活与呆板、广博与狭窄等,较为在意。另外,定价也最易触动读者敏感、脆弱的神经。

因此,图书的印量、订货量、铺货量、销售量,难以等量齐观,乃至大相径庭。图书得不到经销商认可,作者、出版人的前功差不多尽弃;图书最终得不到读者的认可,对作者、出版人、经销商而言,在时间、精力、财力诸方面,皆是损失,图书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出版社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也成了一句空话。总之,对图书价值、命运的判定,作者、经销商、读者都不是惟一的标准,各有侧重,各有长短,但图书的最终买单者――读者,对图书的认定,似更应值得出版人警醒。出版人只有长于调和鼎鼐,才能迈过两个不可旁绕的关坎,步入坦途。

传统出版、新锐出版,是出版人最常采用的形式。两种出版方式的利弊自明:前者思想、知识含量高,阅读便利,定价低廉,受读书人的喜爱,似可简单地视为深度阅读;后者在开本、用纸、图片等方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时尚前卫,但定价较高,阅读、携带、保存等不便,内容也较浅显,似可目为快乐阅读。因人而异,因书而异,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出版人都应站在经销商、读者的立场上,想一想到底怎么做、做什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