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者的困惑:不加“糟粕”书难出?

2005-07-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 北京师范大学几位文史方面的老师想编一套丛书,来传播那些与生活或阅读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新近推出《中国人的姓名文化和命名艺术》是这个出版计划当中惟一获得出版的幸运儿。由于作者和出版方就一些问题未能达成一致,出版计划至今未能实现。这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作者认为出版

方希望加入的一些内容其实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作者语言文字学家尹黎云告诉记者,传统文化好像一尊沉甸甸的陶鼎,随时有可能从我们手中摔下。他举了一个例子,前一段时间播的一个电视剧《走向共和》,剧中居然借孙中山之口,说是日本人给孙中山取的“中山樵”的名字。其实,“中山樵”既不是“姓中山,名樵”,也不是化名,而是典型的文人自号,如宋代陆游自号九曲老樵,明代学者虞堪自号青城老樵一样。“历史才刚刚翻过没多久,子孙们何以忘得一塌糊涂呢?”类似的事情多了,这几位老师便起了研究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念头,并决定将中国文化各个更细化的方面,如古代天文、古代历法、宗教、道家、法家等作为切入点,出版一套大型丛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学者王宁告诉记者,由于深感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知识已渐渐不为人们所知,他们就想编一套丛书,来传播那些与生活或阅读有关的、必要的文化知识。但令她觉得悲哀的是,由于他们坚持内容的质量和品位,不肯把一些他们认为其实是“糟粕”的东西掺进来,与出版社在具体洽谈时产生分歧,选题还在计划过程当中就宣告流产。尹黎云这本书能出版,实在是幸运。

据记者了解,几位作者计划中的这一大套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准备分几批推出,第一批的目录就有十几本书。但是在与出版社的洽谈中,出版社出于赢利的考虑,暗示“要迎合群众需求”,提出诸多要求,如“姓名文化”当中应该把“姓名如何影响命运”等一些东西加入,如希望“周易”能多谈一些“占卜”,而不是学者们希望的只谈“周易”作为古老哲学典型代表的那部分,没有得到学者们的同意,所以没有达成合作。而当时尹黎云这本书的写作已经完成,在拒绝了几家提出同样要求的出版社后,自行找到了华艺出版社。

“现在出的东西太乱了。”古汉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郭锡良告诉记者,现在的出版环境比起他的老师王力先生那会有很大不同。一些优秀的古汉语学著作,如果没有国家的基金支持,出版社普遍就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出版社为了打开图书销路,强行或者擅自在书中加入一些东西也时时可听闻。“怎么社会越发展,学术图书的出版环境越萎缩?”郭锡良先生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