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冷静而惨烈的二战纪实和回忆录

2005-07-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还是说说比文学重得多的纪实和传记吧。与纪实、战史、回忆录相比,二战文学就显得太轻飘了。战争这个话题,虚构的永远不如真实的精彩。

《第三帝国的兴亡》、《光荣与梦想》

 当人类从战后的儿童成为新世纪的壮年时,尤为喜好冷静而惨烈的二战纪实

和回忆录。“迄今读了有一千本二战书籍”的乔良也这样认为,他说文学不过如此,最激动自己的是二战的纪实和回忆录。

对他影响最大的二战报告文学是《巴黎在燃烧中吗》和《最长的一天》。

前者使他在上世纪80年代的阅读中,完全沉浸到了巴黎的忧郁中。“一个浪漫的、带有女性气质的国家,被北方涌来的滚滚铁流瞬间覆盖―――这时候,诗和艺术最没用,昔日歌剧院的天使雕像笼罩在烟尘中。一个巴黎人带着深仇大恨,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了这一天:1940年6月14日,他走遍了被德国人践踏的巴黎所有的地方,地铁、歌剧院、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赛纳河边……他看到巴黎的男人女人沉默地面对北方来的野兽”,“这个巴黎人记录下来他所看到的听到的,像他的标题一样,这一天的记录非常惆怅。法国人就是这样,即使亡国,也非常浪漫,像电影《老枪》一样,你记得那个在阿尔卑斯山发生的‘老枪’的故事吗?”乔良反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短短的几年被人类书写了60年,二战被当成了用来解码人类自己的命运和情绪的符号―――我们已经有几百年找不到这样影响整个人类的大事件去充分宣泄和抒情了。乔良认为人类永远要藉着这个伤口发泄伤痛:“二战书籍甚至比二战本身面还要宽,人们愿意搜集的话题几乎被重要战役全部囊括了。”

作家徐小斌也说,二战题材的书籍太多了,有许多“就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塑造着我们的灵魂。”这样的书有很多:

杰拉德・格林的《大屠杀》(上海译文出版社),虽然是一部犹太人的家史,但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欧洲几百万犹太人的苦难史。

瑞恩的《最长的一天》,记录了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登陆。对于历史来说,这一天是决定性的,因而也被称为“最长的一天”。

描写一战的作品《八月的炮火》,被认为是女作家巴巴拉・塔奇曼用文字搭建的一座能达到文字天庭的金字塔。如果在所有反映20世纪40年代的文字里找一部书与之媲美的话,乔良和许多作家学者认为,似乎只有《第三帝国的兴亡》。《第三帝国的兴亡》所表现出的雄奇和叹谓,让30年前的中国人爱不释手。

“那时我正在北京郊区插队,”女作家徐小斌回忆,“大家那几天感觉气氛不一样。有三本厚厚的书在大家中流传。所有人都在排着队等着。谁要是读得慢点耽误了,其他人会很不高兴。”

“读这本书时我已经当兵了,”乔良说,“在银川机场当地勤机械员。晚上熄灯后,我捂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看,换了七八节电池,用两个通宵一口气读完,因为其他人在后面等着要拿走。”

《第三帝国的兴亡》实际让很多中国老百姓第一次知道世界大事除了熟知的政治利益之外,还有民族性格在推波助澜。

中国人不仅从《第三帝国的兴亡》知道了希特勒原来是一个流浪汉和三流画家,通过啤酒馆的暴动,震慑了温情虚假的欧洲,还在语体上受到了这部书的冲击。“《第三帝国的兴亡》,虽然是史书,但文学性很强。是一部推进汉语白话文成熟的重要著作。文革末期和文革后,许多中国作家或多或少模仿着这部书的文体和语言风格描写中国的大事件。”乔良或许亲自参加了这个模仿运动,他的多部书都有这样纵横历史的影子。

如果说中国作家和史家受《第三帝国的兴亡》影响较大,媒体从业人员则受另一本书影响较大:《光荣与梦想》。

这两部书把两个在人类历史上令人重视的民族在那些岁月中的青春、理想、冲动、残暴、失意……种种韵味都写出来了。

坦克大战的指挥者们

中国人对曼施坦因这个名字似乎还比较陌生,但现在世界军事界对他的评价越来越高。乔良说,这是他非常敬重的一位德军元帅,甚至觉得他比隆美尔更出色―――隆美尔像大多数聪明人一样,只有聪明而少一点坚持和毅力,而曼施坦因既聪明,又有顽强意志。曼施坦因仗打得非常漂亮,几乎他指挥的所有战役都以胜利告终。他从师长起,一步步升为元帅,完全是战功所致。后来因与希特勒意见相左被解职,要不然,苏军和盟军所面对的法西斯敌人要强大得多。

我们能看到的是战士出版社1980年版的《失去的胜利―――曼施坦因元帅回忆录》。在这部书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历史不可扭转的英雄末路式的悲剧况味。

作家文锋在一篇读后感中写道:“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国陆军野战第6集团军全部及霍特上将指挥的坦克第4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33万人,已经在苏军发动的强大反攻中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地域。希特勒命令曼施坦因:在苏军的重围中撕开一条口子,救出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地域的第6集团军!“希特勒之所以选择曼施坦因而非他人,乃是因为他对这位元帅的战略洞察力和指挥能力佩服之至。1940年,德国之所以能够在仅仅44天内就横扫整个西欧,将自诩‘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打得屈膝投降,取得上次大战苦斗四年半仍未到手的胜利‘曼施坦因方案’实在功不可没。苏德战场上,曼施坦因也迭创佳绩,最著名的是1942年初夏的克里米亚之役。5月,他指挥德军第11集团军先取刻赤半岛,俘虏苏军达17万之众,而自己仅损失7千余人。7月,再陷防御极其坚固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俘虏苏军9万余人,而德军的伤亡不过2万余人。经此两战,使拥有3个集团军的苏军克里木方面军全军覆灭,导致苏军在战场南翼的战略态势急剧恶化,曼施坦因也因此而晋升为陆军元帅……然而这一次,曼施坦因明白,元首交给他的是一项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

  “在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这里所发生的激战和后果,其历史意义是难以估计的。战后,德军将领冯・梅林津在他那本著名的《坦克战》中认为,第三帝国命运的转折点就是在这里的战斗中被决定的。”

 ; 曼施坦因一生只败过一次,因为这次败,整个德国也败了。

说到这本著名的二战史书籍《坦克战》,中国的军事迷们无不着迷。它可以说是研究二战者在浩如烟海的二战书籍中必读的前十本之一。《坦克战》最大的可读点就是全面完整地描述了沙漠之狐隆美尔在非洲与英国人和美国人所进行的坦克战,以及冯・梅林津本人在俄罗斯大地与苏联人进行的世界最壮观的坦克搏斗―――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

隆美尔、曼施坦因、梅林津这些德国将帅,与希特勒、戈林、戈培尔这些法西斯枭首似乎还不能等量齐观。前者是职业军人,有很好的个人素养和军事才华,与希特勒等人有着大小冲突和矛盾,这些德国英才不幸上了希特勒的战车,这就注定了自己的悲剧命运。中国的军事迷们津津乐道的是他们的回忆录所展示的巨大的军事价值和可读性。

 ; 关于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坦克战》中写道:决战的一方是德军装甲兵老将霍特和他的400多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100多辆是当时世界第一流的“虎”式坦克,官兵虽疲惫不堪,但斗志不减。决战的另一方是苏军坦克新秀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他的坦克第5集团军因斯大林之役非凡的战功荣获近卫称号,有750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7月12日清晨,这两股钢铁洪流在普罗霍罗夫卡相撞。双方共投入坦克、自行火炮约1200辆(门)左右。除此之外,双方都有强大的空中支援。

这天早上,德军仍采用惯用的战术,让“虎”式等新型坦克开路。苏军边战边退,形成梯次掩护,逐级阻击德军。德军坦克在1500 1800米左右的地方,用强大的坦克炮火组成一道火力封锁线,阻击苏军坦克。苏军装甲部队赶来后,用25辆坦克一组,组成突击队,发挥T34型坦克机动性好的特点,冒着猛烈的炮火冲向德军坦克群,进行近战,以弥补在装甲防护和火力上的不足。苏军坦克速度快,又急于近战,一下子就冲入德军坦克的队形。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钢铁碰撞,有关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的书很多,《坦克战》以外比较著名的,是协助朱可夫攻克柏林并直接指挥歼灭关东军的苏军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写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原名《毕生的事业》,解放军出版社)。华西列夫斯基写道:“我有幸目击了两股钢铁洪流与7于12日在库尔斯克突出部进行的这次真正规模的决斗……数百门火炮和我们所拥有的全部火箭炮同时参加了战斗,结果在1小时内燃烧着的德军坦克和我方坦克遍布战场。”

被称为苏联坦克界赵子龙的罗特米斯特罗夫在回忆录中写道:“普罗霍罗夫卡附近的坦克交战特别残酷和激烈……在这块不怎么宽的地段上,双方参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约有1200辆。夜幕降临前,战场上响彻着经久不息的发动机轰鸣声和履带的滚动声。许许多多车辆起火燃烧,烟尘像乌云般遮住天空。”

一位幸存的德军坦克兵回忆道:“敌人的无数坦克向我们猛冲,我对俄国坦克压倒一切的威力的印象从来没有那天深。团团的硝烟使空军无法支援我们,大量的T34型坦克很快冲破我们的队形,在整个战场上像大群的耗子一样尖叫。”

这场空前血腥的大战从上午一直持续到天黑,整整8小时,德国人支撑不住了,扔下熊熊燃烧的300多辆坦克,匆匆退去。苏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也损失过半。700多辆坦克残骸有的紧紧撞在一起,有的炮塔被掀掉,遍地都是被烧成焦炭的士兵的尸体……苏军的损失虽超过德军(400多辆坦克),但是战役的胜利者是苏军。

苏联国家武圣和世界第一军帅

中国人读的最多的二战书单上,除了《第三帝的国兴亡》外,朱可夫元帅的《回忆与思考》当可榜上有名。

朱可夫一生屡建殊勋,乔良感叹:他所打过的所有仗都胜了―――诺门坎、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柏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威震日本和德国。在四五十年代的世界,全世界都在说:“朱可夫者,胜利象征也!”至今苏俄许多人仍把他奉为国家武圣,立碑表功,四时以祭。

朱可夫一生功高盖主,不事阿谀,多次被牵扯到政治斗争中―――比如逮捕和枪毙谄臣贝利亚,并在1957年帮助赫鲁晓夫扫平当政之障碍马林斯基,因而屡遭逆境,被最高当权者贬斥。

朱可夫自传《回忆与思考》,版本繁多,苏联政治格局每有变化,此书必遭删改,至今不绝。中国因而也相应有很多版本,最早的是1972年三联书店版,以后又有了军事科学院翻译的《朱可夫回忆录》。那时算半内部书籍,虽然写得严谨近乎枯燥,文采难与《第三帝国的兴亡》比,但仍然拥有大量的读者。它的资料价值远远大于可读性,同盟国领袖将帅们关于二战的回忆录一本接一本地出,它也算从东方的角度给世界大战一个客观的回忆。

确实,我们从《回忆与思考》,《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等硬碰硬,实打实的书中知道,东方战场的残酷三倍于西线,怪不得斯大林总是埋怨“西线无战事”,英美坐看苏德火拼。

作家李矛写道:“国人光知道英美有一个‘阿拉曼’战役,却不知参与此战的德军只有3师,而与此同时,光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德国元帅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就有18个师;光知道巴顿、隆美尔,却不知道他们只是区区集团军司令,不知道指挥百万大军、威名赫赫的华西列夫斯基,克涅夫;不知道就在美国人自吹自擂的那些战役同时,东线几乎始终保持着1000万人的交战规模,在苏德战场上,战死的军人也在1000万左右。甚至于只知道600万犹太人被屠杀,却不知道几百万苏联人死在集中营里,不知道在红军收复的地区几乎找不到成年男子。”

对朱可夫,全世界只有伸大拇指的份,乔良说:“朱可夫打赢了所有跟他有关的重大战役,所以我认为他是整个二战最出色的元帅。与他相比,隆美尔、巴顿、蒙哥马利等人都不在话下。他不像华西列夫斯基元帅那样听话,当时敢跟斯大林说不的,只是他一人。因而斯大林对他总有芒刺在背之感,本来攻克柏林后打关东军理应是朱可夫去―――他打日本人有绝胜把握,1939年在中蒙边界的诺门坎,他大败日本关东军,让日本人尝到了红军的厉害,即使在德军最嚣张的时候也不敢在背后对苏联突袭,使苏俄免受了两面夹击之危……但斯大林还是把消灭关东军的功劳赐给了华西列夫斯基。”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功不让朱可夫,被称为“苏联红军的智多星”。他也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年轻为帅,最大特点是为人敦厚,只说人长不说人短,礼待下属,谦和持重,因而深得各阶层尤其是高层领导人信任。一次他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指挥战事,苏军一名上尉侦察连长驾车撞翻了他乘坐的汽车,造成他两根肋骨骨折。这名上尉看到伤者的元帅肩章时,吓得立即掏出手枪请求元帅枪毙自己,但仁厚的华西列夫斯基却安慰被吓呆的上尉,并在事后替这名上尉说情。令元帅欣慰的是,这名肇事的年轻无名上尉并没有辜负自己的厚爱,在后来的战事中因完成重要侦察任务而被授予了“苏联英雄”的称号。

斯大林在一次大捷之后曾对华帅笑言:“您指挥这么一大批军队,而且干得不坏,但您自己也许连一个苍蝇都从来没有欺侮过。”

就是这位连苍蝇都不欺负的厚道人对顷刻灭掉十几万德国人却毫不手软。苏军攻入德国的东普鲁士后,对于“德意志咽喉”哥尼斯堡久攻不下。德国经营此要塞多年,拥有守军约13万人,坦克和强击炮400多辆(门)、火炮和迫击炮4000门、作战飞机170架,在该城的四周筑成了三道设有永备工事和防坦克障碍物的防御阵地……希特勒绝不允许德国军队像西方军队那样动辄投降,他下令他的守军与哥尼斯堡共存亡。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写道:为确保对这座坚固要塞的攻击得手,苏军调集了50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有一半是大口径重炮,其中有数百门口径达203至305公厘的重炮;空军主帅戈洛瓦诺夫奉斯大林之命,亲率空军第18集团军的庞大轰炸机群赶来助战。4月2日,苏军以超大规模的炮火和航空兵火力的强大火力准备行动拉开了强攻的序幕。华西列夫斯基说,他从未亲眼目睹和指挥过如此猛烈而持久的立体火力准备行动:在整整四天时间里,“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没有过瞬息的停止,当时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安静二字的存在”。哥尼斯堡的整个城区和近郊完全陷入了一片昼夜不辨的火海之中。

接下来的街垒争夺战更加残酷,德军在暗堡中给苏军以很大伤亡。华西列夫斯基痛惜苏军士兵的生命损失,断然下令苏军暂停战斗集中撤往各指定街区。4月9日清晨,他命令苏军的5000门火炮和1500架飞机对有限的德军固守区域实施了超饱和的炮火轰击和飞机地毯式轰炸。在不足一小时的毁灭性炮火袭击之后,德军纷纷挂出白旗,举手钻出各个暗堡。当天夜间,苏军完全肃清全城德军,俘敌92000人……

打完德国掉头东,华西列夫斯基亲率后贝加尔集群和远东集群从三面攻入中国东北,气势如虹,摧枯拉朽,两个礼拜解决一百万日本精锐关东军。

对关东军的实力,苏联将帅们的回忆录写得比较客观,当时关东军已是夕阳西下了,战马步枪比起苏联的坦克机群自不是一个当量,山炮和野炮,比起苏联的自行火炮也自是差着档次,那时苏军士兵全持冲锋枪了,而关东军还是三八大盖,整体装备比苏军落后一代,再加上苏军挟着消灭德军的威风,更加势不可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