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诗学角度看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2005-07-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说文、史、哲是不分家的,一人兼具诗人、哲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学家的身份,也不会感到其中存在着什么矛盾。在传统东方这个触目皆诗意的古老国度里,对这种话语体系的借鉴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人不缺乏对自然的细腻领悟、对人生的诗性品味以及审美评鉴能力。那么,什么是诗性?中国传统文化对诗
性有什么独特规定?对于这些问题,刘成纪新著《青山道场―――庄禅与中国诗学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传统诗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注定了中国人与土地、与自然永难割舍的血肉情缘。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从对天空的仰视开始,然后在对大地的俯视中完成人在天地之间的定位。上天的覆盖,大地的承载,这是中国人在俯仰之间为自己在宇宙中确立的位置,也是诗性思维借以驰骋的空间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人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嵌入世界,将天地之间的存在作为生活资料,也作为托物寄情、托物言志的诗性对象。在这种诗性观照中,人们将遥远的东西诉诸眺望和想象,将临近的对象诉诸品味和体悟,世界因此体现出为美而存的属性。作者用诗性来概括人对大自然的体认与感悟,是否确切,还有待同行深入探讨。

作者从诗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哲学,对儒家道家及禅宗之诗性进行比较。他认为一种貌似诗性的哲学,当它介入现实政治实践时,缔造的却是一个“不含诗意的帝国”。这种巨大的矛盾证明,儒家哲学的诗性只不过是形式性的,它所包裹的是一种非艺术,甚至反艺术的内在本质。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对中国文化诗性精神的探讨,其真正的立足点就应该是道家。这种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造成巨大影响的哲学,在老子那里奠定了它的诗学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在庄子那里论证了自然天道巨大的审美价值,并由万物自由存在的本质推论出人走向自由解放的必然性。当儒家哲学因为和王权的结盟而日益堕落成封建极权制的工具,并日益演变成保守、僵死的教条时,道家作为一种在野知识分子信奉的哲学,它促使人们从廊庙走向山林,在无拘无束中呼吸自由而清新的自然之气。

作者认为,道家作为一种自然哲学,与儒家关注区域的狭隘和哲学人格的内敛相比,它的目光指向天道自然,它要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境界中实现人与世界的和谐共荣。这种哲学明显更具开放性,更能启人心智,开人胸襟。如果说诗与艺术的本质是自由,其最高境界是审美的自由境界,那么道家哲学明显更接近艺术的真谛,更能在艺术家和诗人中找到知音。事实也是如此。人们一般认为,儒家文化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层结构,是主外的;道家则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主内的,它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唯美的艺术和美学精神的诞生大抵脱不了道家哲学,尤其是庄子的影响。

由此看来,用诗性来命名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虽然是准确的,但对儒家和许多传统哲学流派而言,这种诗性往往是形式性的,仅具有文体学和言说方式方面的意义。真正从形式到内容、从话语方式到内在精神均浸透着诗性精神的,还必须到道家那里去寻找理想的范本。老子之“道”更大程度上是本体性的逻辑范畴,只有到了庄子那里才真正实现了人情化、自然化、世界化,并表现为一种天地之美、宇宙精神、生命境界。所以,在道家哲学中,真正表里互渗、内外交融的诗性精神只能到庄子那里去寻找。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谈到庄子,就必然要进一步涉及禅宗。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它通过和庄子哲学的融合变成一种美和艺术的宗教。所以,庄禅互解,或者将它们达到的审美境界并称为庄禅境界,成为中国学术史上占据主流的论断。关于庄子哲学在禅宗形成中的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默顿曾经精辟地指出:“庄子思想和精神的真正继承者是唐代的禅宗。是庄子所代表的那种思想文化使得高度思辨的印度佛教变成幽默、反偶像、完全实践的佛教,这种佛教以禅宗之诸形式流行中国和日本。禅宗照明了庄子,庄子照明了禅宗。”同时,禅宗在对佛教和庄子的双重继承中,也完成了对两者的超越。它不但填平了印度佛教深不可测的思辨的深渊,让“空”的虚幻向“色”的具象还原,让形而上的哲思向形而下的理性直观还原,而且廓清了庄子哲学的村野混沌之气,让审美的心灵更澄明洁净,让对象世界更灵气飞动,让诗性直觉更细腻、更洗炼……这种哲学从唐代开始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实践,使快乐、爱智、唯美成为在尘世中筹划个体生命的三大原则。

该书引入诗性智慧的概念。作者认为,庄子与禅宗代表了中国传统诗性智慧中最精华、最纯粹、最成熟的部分。维柯认为,诗性智慧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古希腊哲人用在本体论上的抽象思辨,把原来故事性和神话性的文本诠释成哲学的文本。这种近代意义上的哲学在苏格拉底时代的崛起,已预示着诗性智慧在西方的终结。也正因此,他将诗性思维看作一种原始的、粗糙的、不成熟的思维方式。但在中国,这种诗性的方式自上古诞生以来,经过数千年的磨洗和沉淀却变成了一种纯粹而唯美的东西,直到今天依然散发着恒久的魅力。

基于这样的观点,本书把中国诗学置于中国文化的大历史背景中,在搜罗翔实史料和充分汲取学术界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诗学中具代表性的老庄、禅宗思想的考察、梳理和剖析,从而阐明中国诗学精神的理论体系,凸显和揭示中国诗学精神的基本特色和历史地位,是一部全面而系统阐发中国诗学精神的力作,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写作方法上,该书不但较好地弥补了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诗学精神研究较为薄弱的这一空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作者通过对中国诗学中具代表性的老庄、禅宗思想的考察、梳理和剖析,力求搞清庄禅在哲学本体上的同源性以及由此显示的诗意化的世界观;探讨地理环境、自然风物对庄禅哲学精神的决定性影响;在与先秦诸子的比较中彰显庄子哲学的诗性特质,在与西方哲学美学的比较中彰显庄禅的独特性;探讨庄禅对自然时空的诗性建构,以及以洗炼的直觉展开的人与自然的对话;庄禅哲学对内在审美的淘洗与开拓,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独有的美学范畴;庄禅对语言本质的追问,以及直到今天依然散发着恒久的魅力的原因所在。从而阐明中国诗学精神的理论体系,凸显和揭示中国诗学精神的基本特色和历史地位。

对庄禅诗性智慧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性的学术问题,而且会对人的当下生活,对人类未来文化的发展提供极具意义的启迪。该书资料翔实,论述清晰,将深刻的理论阐述与精到的语言文字结合起来,以史学的沉思和文字的优美,勾勒出中国诗性文化的壮美画卷。

《青山道场―――庄禅与中国诗学精神》,刘成纪著,东方出版社2005年5月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