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起来是哪一年认识萧萍的了,只记得去年春天,曾与她一起走过一堵长长的开着黄灿灿的报春花的围墙。那天,萧萍低着头说她要写一年小说了。我愕然,不过又隐约升起一缕期盼。这个读完了硕士又读了博士的女孩子,给我也给许多人写过书评,文字唯美空灵得让人心颤。这样一个女孩子如果自己写起小说来,又该是怎样的
是的,我猜那一定是一部让我动情心碎的少女小说。
可是我猜错了。
还不到一年,墙边黄灿灿的报春花还没有开,萧萍的小说已经写完了,而且一出就是厚厚的四大本。不过坦率地说,从信封中取出书的那一瞬间,我的心头“咯噔”了一下,一种失望的感觉弥漫开来,我不喜欢这四本书封面那花里胡哨的颜色,不喜欢封面上那歪歪扭扭的卡通人物……至少是乍看上去,它们与当下那些如日中天的热热闹闹的搞笑作品没有什么两样!萧萍不应该跟风,一个那么至真至纯的女孩子不应该也不可以堕落流俗!书摆在了那里好几天,我都固执地拒绝去翻它们,因为我的潜意识里有一个苦痛的声音在叫喊:这不是萧萍的风格!
书我最终还是读了。
我没有猜错,萧萍没有用她那唯美空灵得让人心颤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一个唯美空灵得让人心颤的故事,不是一部一气呵成的小说。我不知道萧萍是不是妥协了,至少从形式上看,萧萍还是拱手投降了,与那些动辄就发行几十万、上百万的畅销书一样,萧萍也为自己书中的小男孩起了一个容易流传的名字,也采用了当下最流行的那种碎片式的结构―――我这里丝毫也没有贬低这种结构的意思,其实我自己连做梦都梦想成为一个日进斗金的畅销书作家。我失望,是因为我在心底里企盼着看到学戏剧的萧萍为我们写出一部充满戏剧冲突的大作来,我不相信一个已经是副教授、再熬几年就会成为教戏剧的教授的人会那么不思进取。我不甘心,于是,我花了一个星期,把萧萍的四本书从头至尾地读了两遍,又和萧萍通了两次电话,我终于从书中寻找到了我所要寻找到的东西,一句话,学戏剧的萧萍还是没有让我失望。
这四本书是一个系列,“开心卜卜”是这个系列的名字,四本书的书名分别是《开心卜卜之小不点愿望树》《开心卜卜之大门牙的秘密》《开心卜卜之地图最最最》和《开心卜卜之滑稽DV总动员》。
卜卜是一个开心的小男孩,圆眼睛,后脑勺上扎了一根小辫子。刚一出场的时候是六岁半,还没上小学,他有一个百依百顺的奶奶,有一个妈妈和一个爸爸……可又有哪一个孩子没有一个妈妈和一个爸爸呢?我这样说,是因为我发现卜卜并不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除了后脑勺上那根小辫子之外,你几乎很难找出他与我们身边的男孩子们有什么不同之处了,一样地天真,一样地淘气,一样地爱幻想。所以我要说卜卜其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所有男孩子的集合,作者故意模糊了他的个性,是想让每一个作为读者的孩子都可以从卜卜身上找到自己的投影。这种写法的讨巧之处,就在于它会让孩子迅速地亲近故事,把故事里的卜卜看成自己。不仅仅是卜卜,围绕着卜卜身边发生的那些故事,孩子们也都能从自己的身边找到影子。难怪这套书那么受孩子们的欢迎,借用央视“东方之子”栏目的一句话,那就是它“讲述了咱孩子自己的故事”。才出版几个月,听说又要加印了。
要说这套书最先让我眼睛一亮的,还是它的顺序。别人写畅销书没有动过这样的脑筋,是红了一本再写一本,到头来花花绿绿的十几本不过都是第一本的拷贝。但萧萍不是这样,她是预先设计好了的,比如第一本《开心卜卜之小不点愿望树》是为一年级的孩子量身定做的,第二本《开心卜卜之大门牙的秘密》是为二年级的孩子量身定做的,第三本《开心卜卜之地图最最最》是为三年级的孩子量身定做的,第四本《开心卜卜之滑稽DV总动员》是为四年级的孩子量身定做的。这对年轻的萧萍来说无疑是一次冒险,别的不说,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毕竟不是一个容易界定的概念。但萧萍的冒险还是成功了,像如何选取与四个年龄段相称贴切的文字、语感、叙述风格,还好把握,难把握的是故事里的人物在生理与心理上的四次飞跃。萧萍相当出色,在四本书里不仅给了卜卜一个连贯的成长线,而且清晰给出了四个成长的台阶。
萧萍是一个有理论支撑的作家,这类作家,往往在写作之初,对未来的作品就已经有了一个理论的构建。萧萍也没有例外,比如她就告诉我,在第一本《开心卜卜之小不点愿望树》里,她就试图不留裂痕地描绘卜卜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一次过渡,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转折。有了这种理论上的观照,我们再看作品,就能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了,比如在“往左边和往右边”一节,作者就用一种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而又准确地描绘出了卜卜第一天上小学时对幼儿园的留恋。平时卜卜出大门时总是往左边走,因为蓝袜子幼儿园在左边。而今天,卜卜要往右边走,因为小鞋子小学在右边,可尽管卜卜嘴里念叨着“往右走、往右走”,他还是走到左边去了。
我更愿意把这四本书看成一个成长的故事。
说到成长,日本还有许多我们相当陌生的概念。关于“成长故事”,他们的解释是:“主角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与思考深度的个体,藉由累积经验,形成自我。”这与我们惯常所听到的解释差不多,但他们还提出了一个与“成长故事”相对的概念,即“遍历故事”。所谓的“遍历故事”,就是主角相对之下是一个抽象的观念,或者说由观念延伸而来的拟人化角色,主角本身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作品中被反复验证的观念。”他们用日本的一部畅销作品《我是国王》来举例,《我是国王》里的国王实际上就是一个幼儿的化身,在上面一个故事里犯了错误,虽然在故事的末了,国王总会恍然大悟“啊,我错了”,可到了下面一个故事里,他即使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还是会犯下类似的错误,没有成长。卜卜的故事当然是一个成长故事,不说心理,就说生理上吧,卜卜也经历了诸如换牙之类的生长过程。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卜卜在第一本书、也就是在幼儿期里会不断地犯类似的错误,比如第二个故事里把塑料小老鼠塞进客人的鞋子里,到了第十八个故事里,又去抢人家女孩子的瓶子了―――这算不算是“遍历故事”呢?如果我没有说错,那么可不可以说萧萍至少是在第一本书里混合了强调变化成长的“成长故事”与强调反复的“遍历故事”两种类型呢?“遍历故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打破了“成长故事”一统天下的模式,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崭新写作的可能。
尽管反复地犯着错误,但卜卜还是成长了,他从第一本的六岁半一直长到了第四本的十岁。不过,他后脑勺上那根小辫子却一直没有剪掉。这是为什么呢?是卜卜拒绝长大呢?还是作者不愿意让卜卜长大呢?
萧萍说这套“开心卜卜”系列她还会接着写下去,写到卜卜上五年级、上六年级,她承诺说在后面的故事里,一定会对卜卜的小辫子有一个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