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起中小学强调“减负”、特别是实行“一费制”,无疑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对教辅图书的出版发行单位来说,则无异于“釜底抽薪”。教辅图书市场萎缩,竞争加剧,催生了教辅市场的“战国时代”;有业内人士形容,当前教辅之争,必刺刀见红,此语似不为过。
教辅图书出版发行的巨大利润,曾吸引我国
首先要看清竞争形势,明确改革目标。有些人留恋旧体制,习惯于多年来形成的有形或无形的垄断经营,还指望老办法走新路。但改革的现实已经回答:此路不通。这是因为,伴随图书市场放开,教材出版发行实行招标,教辅市场准入门槛不断降低,特别是教辅图书的诱人利润,必然导致教辅市场的“重新洗牌”。表现在:一是竞争对手多了。专业与非专业的,出版系统与非出版系统的,本地与外地的,国营与民营的,也许不要多久还可能出现境外的,大家都来争这块蛋糕,结果只能优胜劣汰,就看谁能获优。二是版本多了。教材出版公开招标后,教材版本越来越多,与其相配套的教辅也越来越细,同类教辅还会出现不同地区的不同版本。这样一来,教辅品种多、质量要求严、时间又很紧,对其出版、发行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看谁能胜出。三是竞争手段多了。以往的折扣大战已经不稀奇。随着改制的深入,教辅原有的编写、出版、发行分隔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有些本属于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又变换面目被移植过来了;再加上或明或暗的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使得教辅市场出现许多不规范、不公平的竞争,何况这些还都算是合法的手段;至于那些抄袭仿制、改头换面、剽窃盗版等非法手段就更不用多举了。所以同是竞争策略,就看谁更到位。由此可见,要想在教辅市场“重新洗牌”中不被淘汰,有必要针对上述“获优”、“胜出”、“到位”三方面的目标去下工夫。
其次要与时俱进,新情况用新办法。从出版社来讲,无非要抓好社外编写与社内运作这两头。从当前教辅使用效果来看,着力组织编写适合多种教材版本的通用型教辅,似乎更具有竞争力。这就需要对不同的教材版本深入比较,研究共性,掌握规律,努力开发出既兼顾多种版本的需要、又形成自己特色的教辅品种,不断提高质量及可适应性,力争培育成教辅品牌。有质量就有市场,这句话任何时候都依然有用。此外,出版社内部还要建立起适应教辅市场突变的灵活应对机制。
以江苏教育出版社为例,该社通过改革,在上述两个方面都初见成效。他们针对以往教辅出版使用力量不集中,各部门协调不够,以至往往丧失时机,甚至大片市场“沦陷”的局面,决心整合资源,凝聚优势,在社内成立了跨部门的“教辅中心”,即要“攥起拳头打歼灭战”。其他图书读者大多关注出版社的品牌就够了,而教辅书,因同类书太多,所以读者不仅要重视出版社的品牌,还要极力去培育学科的乃至品种的品牌。为此,他们组织教学一线的著名教师,围绕新课标,结合不同地区教学实践,对本社的教辅书进行大规模的修订。对以往使用面较广的老品牌,在保持原有优点特色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其适用性;与此同时,针对教学及市场的需要,比较市场上教辅书的优缺点,加进自己对教辅的理念,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努力造就新品牌。由于修订工作,贴近课标,贴近教师,贴近学生,再加上统一规范了教辅品牌的宣传口径,加大宣传力度,因地因校制宜实施有力的营销策略,因此使苏教版教辅书在较快的时间内,不但遏止了销量下滑的局面,而且还促进了社内的改革工作。他们更从实践中体会到,教材教辅的出版,绝不是人人可用的“摇钱树”,而是影响学生成长、事关国民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
这些理念,对于应对教辅市场的挑战,无疑是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