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驰书香神交书斋

2005-07-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我以往收藏着两种有关书房的同名书,一部是光明日报社原“周末生活”版编辑组编集的《我的书斋》(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简称“京本”),另一部也叫《我的书斋》(文汇出版社,简称“沪本”),是由新民晚报社“读书乐”版编辑编集的。日前南京《开卷》杂志的执行主编董宁文又编集了第三种《我的书房》(岳麓书社20

05年5月版,简称“宁本”),如此京、沪、宁三本并肩于我的书橱中,不经意间见出一种相成之美,已是当代书文化的一道风景了。

关于书斋,“京本”编者于1997年2月在“编者的话”中有过一段极其出色的叙述:书斋,一个属于个人的能静下来读书、思考的地方,一个人知其有而不得其详的领域……书斋如同一本摊开的书,里面写着一个人的际遇和好恶,写着他的学养、情趣、风格,听得到一颗颗真诚心灵的怦怦做响―――这是读作者的其他学术著作时难以体味的。

京、沪两部同名文集虽然从公开发行的时间上看去,时差不到3年,可其中实际的时空人文含量却有着几乎一个时代之差,其“代沟”还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说来,“京本”68篇文章的作者,大都是出生于20世纪前叶的作家学者,且不管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沐浴和影响的那一代人。相比较而言,“沪本”120篇文章的作者,却是遍布于江南各个行业各个阶层,体现了读书对于当代人的重要,以及书房对于一个家庭的必要。“宁本”实际汇集了60篇当代文人学士自叙书房的随笔,文稿基本上都来自2003年《开卷》创刊三周时的“我的书房”主题征文。卷末编者的《编后记》写得自然流畅,娓娓道来本书得以编成的种种因缘,再一次实证了我的学生童翠萍采写他的专访《文缘・书缘》标题之恰切。在我看来,宁文长期主动亲近文坛老人的结果,是在强烈的人文之光的引导下,交往日广,见识日长,终于由十年前身在边沿的文坛观光客,逐渐成长为今日这样一个宁静臻远的金陵舞文士了。

董桥先生在《我的书房》序中说“访书的雅趣远比藏书的书房好玩”,看来这可能是他自己不写书房记的一个真实理由。然而以书房为话题的文字,作者在感情上总是不免走温软那一路,就文章而言,也是以温馨者为上品。董先生在香港是先期读到了本书中几篇文章的校样,就做成了一篇文思灵动的锦绣小品,如今作为序言已经印在了书的卷首,人人皆可品读之以为快了。

有意思的是,董桥与董宁文这个从未谋过面的本家的交往,本身也是以文为缘、以书会友的一个生动例证。他说:这位董先生主编《开卷》杂志多年,每期都寄来给我看,偶尔也选登我写书写人的随笔,有事没事还能通信,自是没见过的老朋友了。姓董的人不多,人海里结交一个是一个,总有几分万壑惊雷的喜悦。这些书房文字好像都先在《开卷》上发表,董先生年前好像也约过我写,我拖了些时日没有交卷。“我的屋子,也叫做书房?”高莽先生远远一声感叹,寒舍远远响起了回音。

我们只要能够像董桥先生、宁文那样,以斯文同怀而惺惺相惜,在日常的生活中,在世俗的交往里,既惜缘于人海,又惜缘于文坛,并不断推己及人,那么这个世界也就会多一份文雅多一份书香。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不就是这样具体而琐屑的吗?

《我的书房》在编辑上极有章法,每篇文章均穿插有主人在书房生活的内景照片、文墨手迹或著述书影,文后又缀有作者简历和著述简目,因此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阅读和收藏佳品。要是有书友因缘获得编者定制的“毛边本”,那么于夏夜晚风徐来时分,在书桌旁独自举刀裁阅,一篇终了意犹未尽,则贾其余兴急急裁观新篇,如此往复,不觉三五篇已过,尤见夜读之福;至于因此神交书斋主人,心弛书香中,已是不期然而然的事了―――看来制作“毛边本”,也需有书的题材好才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