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七零后的铁臂阿童木

2005-07-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审视中国内地当代艺术,我们会看到一部分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被人们称之为卡通一代的青年艺术家,他们以一种人们既熟悉又新鲜的形式创作的一批颇具时代感的艺术作品:熟悉的是卡通形象;新鲜的是作品的内容和对卡通形象的再塑,由此他们有了新的诉求倾向。这一部分艺术家,沿着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轨迹成长着,他

们学习、吸收着当代艺术的精髓,又以自己独特的眼光,观察着中国当代高速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保有对自我的内省。他们的艺术创作体现着本源与自我,无论是对现实的体验,还是自我的表达,都具有时代化的特色。70年代生人的特色就像烙印一样打磨不掉,他们对于成长时代的感受深入骨髓,使其作品散发出新奇异样却又亲切的光彩。这一群艺术家的创作,越来越受到艺术界,乃至大众的关注。

《下一站:卡通吗?―――七零后的艺术》一书,是配合“下一站:卡通吗?―――当代艺术展”的全国巡展出版的,这次的展览正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这一群七零后的艺术家,它以全新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12位艺术家的架上绘画作品,而本书的出版亦是试图通过他们的作品,凸现出这些艺术家的创作特点和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诠释,这同时也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和本书的作者,在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作着自我的预测:“下一站:卡通吗?”

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识别出很多在我们的记忆中有着深刻烙印的形象:铁臂阿童木、玩偶小姑娘、纸折的飞机……以及那些曾经出现在我们的童年和少年幻想中的场景。这些和我们的成长联系在一起的只言片语,很快的串联起人们记忆的线索,将我们又带回了当年,带回到那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岁月里,和我们的记忆产生了强烈的碰撞。通观书中收录的所有作品,卡通形式成为这些作品里的通用表现手法,这是否能透射着现实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卡通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视觉媒体以各种方式侵入了我们的生活,无论是传统的纸介质卡通图书,还是网络上的Flash,卡通的形式让人们有了表达自我的平台,而通常被认为难入大雅之堂的卡通,被这一群七零年代后的艺术家们有机地融入了他们的作品,成为他们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甚至是主题,这些有别于泛滥街头、报摊甚至中学生几乎人手一册的粗制滥造的卡通形象,让我们有了从艺术角度重新审视卡通的机会。而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正像本书的编著者在文中所说:“步入成年的他们借‘卡通’上演的并非一出怀旧的超级模仿秀,‘卡通’背后是他们高度个人化的精神世界,是他们具体的爱、恨、情、愁,是他们或深、或浅、或虚、或实的人生经验。”

源于生活的经历,12位艺术家都借鉴了卡通的形式,幽默、滑稽、怪诞,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作品相当严肃的表达各自的艺术观念和对现实的体验和批判。对童年生活的回味也已经外化为对生存环境的深度认知。卡通已转变为一种记忆的符号,不单是一个简单的形象符号,而是对于一个时代的记忆,自身成长过程的记忆,亦或是记录。像作品中借用的阿童木形象,卡通化的人物等已经内化为自身的生活态度。在他们创作的虚拟世界中又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它的真实性。

这本书作为展览作品的汇编,除了作品的展示以外,还收录了特为此次展览做的卡通调查报告,从大众层面反映出当今中国卡通的现状,以及大众对卡通制作水平、发展方向的期待。调查报告为本书提供了另一种解读方式,而对艺术家本人材料的介绍也更能使读者深入了解12位艺术家的创作,使作品展览和本书巧妙地结合起来,书的出版转化为本次展览大众化概念的延伸。凸现了其大众化艺术的概念和卡通的主题观念。另外,此书的版式设计亦不露痕迹,充分照顾到全书的阅读感,平和的设计耐人寻味,在今天图书市场上,许多图书在版式和封面设计中极尽繁琐和手法之能事的设计风格大相径庭,但确有一种平和、稳重、单纯又不失灵感闪现之美。

这本书的出版似乎能传达出这样一种意图:“卡通”不仅是艺术家关注的艺术形式,更应该还原于大众意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群借助“卡通”形式关注和欣赏自己身边发生的艺术现象和生存环境,即现代艺术的大众化概念。下一站,卡通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