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拓展

2005-08-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饶?子便开始涉足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从东南亚到欧美,从华文文学到华人文学,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到各种诗学问题的探讨,进而将其引入比较文学领域。近日,《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出版了,本书记录的正是这样一个学术进程,是饶先生近20年的个人学术地图。

论文集由五部分组成,其中

占中心地位的是第一辑“理论与方法”和第二辑“传播与影响”,这两部分也最能体现出饶先生十多年来所倾注的努力和学术走向。在“理论与方法”中,饶先生选辑了10篇理论性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从总体上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进行探讨和立论。从早期综述性的研究思考开始,就可以看到作者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状况的整体性认识和把握,其中既有学术史的追寻,也有对某一个问题研究“前理解”的思考。接下来是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文化认同、“中国意识”等本体论问题的考量和讨论,在这些讨论和思考中,逐渐形成了如何将这样一个新兴学术领域发展成新学科的想法。所以便有了对该领域方法论和基础理论建设的率先发言,她的这些理论和倡议,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学界同仁的热情回应,在海外华文文学领域引发了建设新兴学科的热潮。而对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内在学术关联的理论探讨,是饶先生在这两个新兴学科发展中的一个突出贡献。这个问题的提出,不仅为比较文学展现出一个新的领域,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刷新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学科定义和内涵。《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一文首发于《暨南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很快被《新华文摘》辑录,为《中国比较文学》、《高校文科杂志文摘》及境外一些报刊所关注,并刊登摘要或转载。这篇论文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交叉学科的学术空间,凸现了作为独特文化现象的海外华文文学的丰富内涵。这是学界首次从理论上把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中国文化向外移动,与异族文化相互影响、交融的结晶体来考察,并指出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是有别于中国本土文学和他国文学的一种新的文学类型。从这个意义上看,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和探讨,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文化的混杂性,这就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者的视野拓宽到世界范围,并且将之与20世纪末世界文学研究范围内的移民文学或者说离散文学接轨,获得了更宽广、更具高度的理论平台。这篇论文提出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理论来分析海外华文文学中的“他者”形象,具体而微地指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首发于《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是第一辑压轴的论文,文中再次探讨了这一领域的诗学研究问题。饶先生在该文中倡导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应向建立理论体系的方向发展,必须对该领域内存在的具有特殊性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和提升,使该领域的研究更具学理性。

第二辑“传播与影响”可以说是饶先生在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领域内的具体实践,正是这些具体的中国文学与其他国家文学关系的研究成果,促发了先生对这两个研究领域之间相通之处的发现和挖掘。从早期对东南亚文学尤其是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华文文学的关注,进而研究中国文学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及被接受的问题。《文化影响的“宫廷模式”》(首发于《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第1期)以《三国演义》这一典籍在泰国的接受和影响为考察对象,详尽而细致地分析了泰国民众在接受《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如何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泰国“三国文体”和“三国文化”。这是一篇很典型的探讨中外文学关系的比较文学论文,分析透彻,从文本的传播、接受到寻求其深层的文化根源。从这一辑的几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的视野在不断向外拓展,尽管她着重关注的是东南亚华文文学,但她涉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文学研究。虽然书中只辑录了一篇总括性的关于欧华文学的评论,但当年她对赵淑侠等欧华作家的这篇评论文章却是欧洲华文文学在国内研究的先声。饶先生对区域华文文学的研究常常反映出她的学术敏感性,先生对澳门文学的关注和研究起始于1989年,在国内开风气之先,做了若干奠基性的工作。第二辑中收录的三篇有关澳门文学的论文分别从文化、华文文学乃至“土生”文学三个角度切入,形成一个对澳门文学和文化整体观照的架构。而饶先生在指导研究生撰写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开辟了澳门“土生”文学这一领域,她从她的硕士研究生翻译的澳门“土生”作家用葡语创作的文学作品中,预见到这一新领域的学术增长空间,1994年便提出应将华人的汉语文学和华人的非母语文学打通研究,寻找更广泛意义上的华人诗学的构想。

第三辑“解读与阐释”所展示的是饶先生在对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中表现出来的阐释技巧。先生一向都强调对文本的阅读,她认为这是研究文学最基本的技能,她反对生硬地用理论来套用文本,而主张从文本内部引发出独特的诗学。本辑收录的论张爱玲的两篇文章写于80年代中后期,同先生后来所写的评论文章比较,笔法和分析手段未免显得平板,然而对张爱玲的“冷”这一特点的总结却道出了张爱玲独特的内在气质,极具深度。饶先生在评论作家的时候,总能够直指要害,一针见血,这也是她多年来阅读文本磨练出来的敏锐目光。从她对梦莉的散文、司马攻的小小说分析中,可以感觉到饶先生对文本把握的细致,解读作品时的从容缓和,她的观点并不犀利,但是你却能获得对一个作家的整体印象,将其瑕瑜看得一清二楚。饶先生的批评是柔缓、真诚、富于情感的,她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和作者对话,以一种平等交流的姿态和作家探讨,从不抬高对方,也不贬低,因为她体谅每一个创作者的艰辛,尤其是那些在异国他乡仍孜孜不倦以母语从事文学创作的华人

本书专辟“书序选辑”和“讲演录”两辑,收入饶先生撰写的小评论、序跋和在多次海外华文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和致词,以飨读者。

这本专门论述海外华文文学的集子是饶先生这一领域耕耘多年的一个阶段成果汇总,也是她个人一段学术道路的回顾。从读者层面来看,这是一本极佳的文学理论批评参考书,不仅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探讨,同时也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展开诗性批评。从学科层面来说,这是一本具有奠基性意义的理论与实践的集成,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内涵特性、理论方法乃至具体的研究实践都可从中全面获得。

(《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饶?子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