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的境界学问的美,有多种类型,我个人偏好的,是把学问做得可爱做得亲切的那种。王世襄先生的学问,在我看,正是这样的境界这样的美。《锦灰三堆》面世,给天下热爱王先生文字的读者带来了新的欣喜。
王先生曾在音乐研究所研究过古代音乐,后因人事变动,不得已而中断。在王先生涉及的学术门类中,中国
最爱读《锦灰堆》中的“忆往”之文。王先生爱文物,更爱朋友。《锦灰堆》、《锦灰二堆》、《锦灰三堆》中的许多文章,王先生写的都是他的朋友,无论是德学兼美的文化巨擘,还是清寒无名的匠人,都被王先生赤诚地怀念着、惦记着。管平湖、陈梦家、张伯驹、梁思成、张光宇……。对于才华崭露的后生晚辈,王先生或褒扬鼓励,或指出不足,也是一片诚恳,实事求是。而对于一些不堪之人不堪之事,王先生也没有掩抑他的批评。这些,都是王先生深于情的表现。在我看,王先生的学问之所以做得好做得美,其根源,在于他是重情义的人。
读王先生的著作,其中的一大享受是看那些器物的照片。无论是举世皆知的宋牧仲紫檀大画案这类重器,还是鸽哨、火绘葫芦这样的“渺小”之物,即便是在纸上看这些器物的图片,也是能让人饱眼福的。我特别想说一说的是,为了把器物的工艺构成说明白,王先生的文章中常有一些器物形态、纹饰、结构的细致、精美的线图,这都是王先生的夫人袁荃猷先生手绘的。它们与王先生的文字相依相衬,不仅有丰实文章的功用,更有种心心相印的美。
《王世襄自选集――锦灰三堆》三联书店2005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