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太阳照在肯尼亚

2005-08-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纳粹政权疯狂迫害犹太人的那段历史,某种程度上已成为那时期的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以至于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岁月,必然会发现它阴森森地出现在一侧,如同一个附身于物体的影子一样。即使到今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人们仍要盘点那段历史的沉重。难怪现代欧洲文艺创作的众多作

品,无论是小说、戏剧、电影,常常用它作为挖掘人性善恶的探索器。

《无处为家》这部小说同样可纳入此类作品中,但它却有些“另类”。德国女作家斯特芬妮・茨威格在这部标为自传体的作品中,以自己亲身体验为素材,诉说了一个德国犹太人瓦尔特携家逃避法西斯虐犹迫害,在非洲肯尼亚生活九年的故事。与相当多的类似题材作品,多半直接控诉奥斯威辛集中营灭绝人性的屠杀、描绘焚尸炉和毒气室的阴森可怖不同,《无处为家》着墨之处,在于渲染人被迫离乡背井,远离故土,“无处为家”的心灵孤独。至于家园失落的痛苦是否远远胜过肉体毁灭的惨烈,这原本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无处为家》却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求解。

《无处为家》(德)斯特芬妮・茨威格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小说男主人公,原先在德国当律师的犹太人瓦尔特和他的女儿蕾吉娜到达肯尼亚后,同样面临的问题是炎热的气候,德语与当地官方语言英语、当地民族语言斯瓦希里语之间不通的障碍,以及生活习俗各异等等。尽管他与她最终适应了肯尼亚的生活,瓦尔特却时时焦虑着,怀念故乡;蕾吉娜却很快学会英语,读狄更斯的作品,吸取英国优秀文化,融入其中。原因是父亲的生活经历,使他执着于回复到过去的地域、文化境遇,希望能继续走完被迫中断的道路。女儿到肯尼亚仅五岁,她没有多少过去的生活负载,自然能很快地适应,而且产生变异,轻松地走上新的道路。当法西斯德国战败,瓦尔特终于有望重返故土而欣喜万分时,蕾吉娜却不置可否。她暗中希望父亲能取得英国国籍,她对德国、德语毫无好感,宁愿认英语为母语。尽管在小说结尾,蕾吉娜违心地跟父亲回德国,可这段肯尼亚九年的经历在她此后的生活中会起何种作用,是颇引人遐思的。

于是,关于人心灵痛苦的根源,就被《无处为家》中那个犹太家庭从欧洲到非洲,又回欧洲的九年生活历程,形象地作了注解:精神的悲喜,有赖于对文化境遇的适应度。阻断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泯灭他们的文字,消解他们的生活习俗,就意味着对这个民族的扼杀和毁灭。当然,如此结论是根据《无处为家》的情节线索推导出来的,可至少是这部小说提供了推论的依据,由此可看出斯特芬妮・茨威格创作的立意之深,她跳脱了类似虐犹题材的窠臼。

另一个“另类”之处,是作者描写了非洲肯尼亚,并且讴歌了当地黑人种族的热情、友善,特别是那个家仆奥沃尔。奥沃尔的坚忍精神和处世态度,帮助瓦尔特克服沮丧心理。他对瓦尔特的同情与理解、对蕾吉娜的关心,又使瓦尔特一家身处异乡,却体会到家乡的温馨。以至于小说结尾,当瓦尔特即将重返德国时,他竟然觉得与奥沃尔的告别,比九年前他逃离欧洲,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告别更痛苦!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斯特芬妮・茨威格如此写,想必有自己切身体验。可是仍可看出她除了感性体悟,还有理性思考。

荒野、猛兽,酷热的骄阳、莽林中吃人的土人悄然窥视……欧洲文艺作品中常用如此景物描绘非洲,除了满足猎奇心理,还有意无意制造出一个“非洲”等于“野蛮”的思维公式。用非洲的落后、未开化,反衬出欧洲文明的优雅、先进,一如用野兽来比照美女,制造具有反差的视觉冲击。欧洲白人对非洲土地的占有、捕猎野兽、杀害土著,如此情节组成的盗宝传奇,又隐约炫耀着男性的征服、占有的潜在欲望,甚至发泄着人性中暴力的因素,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此对非洲妖魔化的思维定势逐渐弱化,只是在欧洲人的传统观念里,非洲这块土地决非“天堂”。可是《无处为家》中非洲的肯尼亚,却成为瓦尔特一家及不少犹太人的庇护之地。

瓦尔特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律师。法西斯纳粹当局的迫害,逼得他来到肯尼亚,找到一个管理农场的职位,维持生计。但他还将律师的法袍带在身边。法袍是他引以自豪的身份象征。蝗虫袭来,是奥沃尔运用他的智慧帮瓦尔特驱散蝗虫,得以保全农场作物。瓦尔特感激地将律师的法袍赠送给奥沃尔,说“穿法袍的人必须聪明。”他同时又沮丧地认为在这里自己不如奥沃尔。他也再不可能穿法袍,当律师了。小说结尾,奥沃尔将法袍烫平,细心折叠好,还给瓦尔特,说“你又找回了你的生活,穿袍子的生活”。祝贺他回德国。可是“瓦尔特果断地―――然而双手哆嗦着――拿起律师长袍,把它抖散后披在奥沃尔的肩上,仿佛他自己是个孩子,必须保护父亲不要因严寒而受冻似的……”要知道奥沃尔是瓦尔特的家仆。

《无处为家》中这个细节极其动人,如同交响乐曲最后一章结尾时一个颤动的音符,戛然而止,意味深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