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戏说,恐怕大家都不陌生。首先是早两年的电视屏幕,从帝王到将相,从才子到佳人,有多少古人没被戏说一番呢?最离谱的戏说里,李白竟然和杨贵妃有情人关系。然后是坊间的出版物,冠以大话或戏说字样的图书,亦多如过江之鲫。《三国》《水浒》,《红楼》《西游》,先是名著被戏说,然后是历史名人被戏说。一时间
物极必反,戏说之后,正说就来了。恕我孤陋寡闻,最早见识正说是在央视十频道,有天吃午饭,信手打开电视,见十频道正在播学术讲座。一个慈眉善目的老者不疾不徐地说着雍正王朝的种种秘闻,屏幕下角则标明:正说清朝十二帝。仔细一听,发现这老者端的是口吐莲花,把原本枯燥复杂的历史事件当成了说事般的精彩诱人,却又完完全全是严肃的学术讲座――戏说是容易的,正说却是困难的。
那时便想,要是把这老者的讲稿汇集起来,完全可以出一部相当精彩的学术普及书。不想,一天逛书店才发现,这书已经由中华书局推出了,书名就是《正说清朝十二帝》,慈眉善目的老者姓阎名崇年。再不久,偶然在网上结识中华书局编辑徐兄,阎先生的正说,正是由徐兄所在编室出版的。据徐兄说,该书甫一出版,月余即两度再版,原以为最多能销个几千册,没想到却一路飙升。
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能有这种势头,的确让人惊讶。但细想之后却又释然:正是因为早几年那喋喋不休,完全不顾史实的戏说培养了这些正说的读者――读者想要知道,在信口开河的戏说之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史学是一项很奇怪的工作,几乎完全相同的历史资料,到了不同的历史学家手里,却能得出风格迥异甚至截然不同的历史结论,这也许就在于历史的角度不同吧。而阎先生的这种正说,则采取了求大同存小异的方式,先撇开史界论争,用充满细节的讲述,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说书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