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青年类刊物,当年鼎盛期月发行量曾接近70万份,最近听说已跌至3万份左右。我原先对这家刊物颇有些感情,所以替其惋惜之余,也每每在琢磨:为何一代名刊竟落到如此境地?前些天买了该刊新出的一期,翻了一翻,相信自己已找到其中一条重要原因了。
像大多数刊物一样,该刊也有一排例行的声明,其中一条
这则短短的声明暴露出时下不少报刊只为自己打算、不替作者着想的工作作风。在如今报刊市场已成买方市场,青年类、女性类、生活类等报刊的竞争尤为激烈的情况下,一家不为作者、读者利益考虑的报刊,又怎能赢得市场的尊重?
去年笔者曾在一家全国知名的报纸上发了一篇稿子,对方开始不寄样报、不发稿费,笔者5次写信与该报各部门联系,均不见回音;直到投书该报老总,才寄来稿酬,这时距拙作发表已有8个多月。据说该报近年来也一直在走下坡路,这其中有多方面因素,但不尊重作者劳动,肯定是不可忽视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