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2年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情报系毕业的,这个系原来的名字是“图书馆系”,至少到我入学的时候依然如此,实际我的专业是图书馆学。这个专业和我今天写作关系不能算很大,而和我目前从事的职业关系更密切一些。我的职业不是写作而是网络工程师。我为什么会想到写《中国厨子》?这个问题很难说清,大概是在国外对
读者说《中国厨子》一文中表现出了很强的讲故事的能力,问我是如何获得这种叙述能力的?我并没有很好的讲故事的才能,如果大家喜欢看,那是因为故事本身精彩,而不是我讲得出色。
不过确实喜欢用讲故事的手法来写东西,这可能受到我两个舅舅的影响,我的大舅孙恭恂是中央电台明清史的主讲教师,小的时候我的文史多是他辅导,此人有个外号叫“相声老师”,我受到怎样的影响可想而知;我的六舅孙恭悦是马烽先生旗下的作家,笔名孙越。
还有人问我在《中国厨子》中提到的菜式做出来过吗?像孙悟空大闹天宫就算了,那种菜就是为了热闹,渲染气氛。记得有文章提到一个熟鸡蛋一棵葱做四道唐诗菜,两个蛋黄摆在葱叶上,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棵葱白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碎拌蛋清是“窗含西岭千秋雪”,两个蛋壳和葱花作汤是“门泊东吴万里船”,风雅是风雅,对我这种无肉不欢的家伙吸引力不大。我个人比较喜欢实惠的家常菜,像香酥鸡或者浇汁锅巴,炒蒜薹还可以做,当然,没有人家的手艺。焦熘头尾自从到日本,就吃不到了,日本人不吃淡水鱼,更不要说鱼头。
评论家说我的文风古雅而富有民间智慧,并非谦虚,我确实无法承当这里的说法。富有民间智慧,我的理解是文字上比较寒碜,还需要进一步的提炼,而所谓文风古雅,我有一个关于我自己的笑话。上小学的时候,我不喜欢用功,却喜欢看课外书,而且不幸的是偏偏选中了《水浒传》!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问题是那时候没人告诉我啊,所以很快就中毒入迷了。这种体会换个思维方式就可以想象,古代没有金庸古龙,《水浒传》就是古代的武侠小说嘛。
《中国厨子》之后,我还打算写什么?文学方面,我大致每天都要动笔写一点东西,因为我的兴趣比较广泛,所以没有一定之规,今天可能是一篇烤红薯,明天就可能是对拿破仑某次战役的考证。
《嫁给太监》,这是一部描述旧北京风物为主的作品,主角是我母亲的保姆夏大娘和她的丈夫――一位被慈禧赐号为“夏一跳”的太监。当然,涉及的人物不仅仅有太监,也包括比如天津警察局长杨梆子这样的民国怪杰――知道杨梆子帮助杨三姐打赢官司的朋友可能不少,知道杨梆子娶了个母老虎的还不多。
最近要写些什么?如果有机会,我想把我父亲所在的科学院的人物们写一写,从近距离看这些被戴上“科学家”或者“才子”桂冠的家伙们用板车拉白菜,在火车上抓贼,也许能让大家对陈景润,杨乐,张广厚这些名字有一些迥然不同的感受。
对了,武侠小说也很好玩,要不试试来写?
《中国厨子》 萨苏著同心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