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精品图书出版期待内容与形式和谐之美

2005-08-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吕敬人 中国版协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杨西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总编辑

 马晓春 星球地图出版社社长潘凯雄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

陈淇福 人民军医出版社副社长李克能 文物出版社副社长

张红梅 宝峰印刷公司总经理张景岩 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社长

程阳阳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副总编赵珩 燕山出版社社长

卢玉 商务印书馆出版部主任 王雁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部主任  

吕敬人:创造书籍之美的五年

改革开放,出版繁荣,促进了中国书籍设计业的巨大发展,尤其是近五年来,随着体制的改革,无论是在出版社工作的美术编辑,还是来自社会工作室的设计师们不断进取,以巨大的热情和能量,呈现出了从未有过的活力。

最近这些年,设计师们提倡书籍装帧的概念向书籍整体设计转变,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观念进步。一些有见地的出版家,有一定修养的学者,包括有崭新理念的设计师们,他们意识到书籍文化本身的含义,这里面不只是现代技术的纯粹利用,而是对书卷本质的一种尊重,对书籍文化的一种回归。

1999-2004年间,在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中有中国书籍设计艺术工作者的一份心血和努力。

纵观近年来书籍艺术的巨大变化和进步,有以下十个方面的特点:

一、书籍整体设计概念在增强。令人欣慰的是,许多设计师不仅仅注重封面的外在包装,还在设计中强化了书籍视觉传达语言的叙述,如对图像、文字在书籍版面中的构成、节奏、层次以及时空的把握,均有各具风格特点的展开。

二、对书卷气息的尊重。随着书籍流通的商业化市场推广,出版单位要求设计要符合经济需求,市场锁定设计方案的现象虽然无可非议,但多少对设计者的艺术追求有所制约。

三、引进新观念,开拓设计思路。改革开放给书籍设计界吹进一股清风。外来优秀文化的引进,开拓了设计师的思路,开阔了眼界。与绘画不同,设计是与时代同步,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四、中国本土文化审美意识的回归。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引起设计界对设计泛西方化倾向的反思。设计师在这一反思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在设计中运用中国视觉元素和文字的重要性。

五、功能中体现美感。阅读是书籍设计的终极目的。在求取书籍艺术赏心悦目的同时,设计更要重视信息内容的阅读表达,符合阅读规律,设计要为广大读者服务。

六、关注物化书籍的纸材工艺之美。纸品书籍不是虚拟的数字化载体,它是实实在在的物化读品。设计师们不局限于形而上的意境追求,也注重形而下的工艺纸品可以触摸翻阅的表现力。

七、科技类、辞书类设计意韵的展现。在书籍设计中,业内公认科技类图书和辞书是最难设计的。这几年在这方面设计家们开始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意韵,并注入联想创意,令读者品尝无穷意味。

八、插图画家的执着精神。插图应该是书籍整体的一部分。这些年在出版的书籍中插图呈萎缩的现状下,一大批插图画家们仍不忘对插图艺术的追求,他们重视图像的视觉传达功能,以执着的创作热情绘制出了形式多样的作品。

九、设计体制多元化推动书籍艺术的发展。这五年出版设计队伍明显增添了来自社会的生力军。这是一支非出版社美编组成的非主流书籍设计力量。尤其是一群年轻的设计者队伍正在逐渐成熟。

十、观念的更新是中国书籍设计艺术进步的原动力。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出版人、编辑对书籍价值中体现内容与设计互补的认知。他们对书籍设计有了想法,或者说有了编辑要求。而社会上的读者也有了品赏书籍艺术的欲望和需求。

在成绩面前尚须看到存在的不足或有待思考之处:

一、观念尚需进一步更新。纵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中国书籍设计业、出版印刷业的硬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软件的更新更是迫不及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设计理论的观念滞后,隔靴搔痒式的高谈阔论,空谈形而上的浮夸学风盛行。

二、书籍整体设计并不是书的视觉装饰。所谓整体设计应该视作书籍信息内容的视觉传达的驾驭。设计者亲自参与策划、组织、编辑、设计、印刷到成书整个设计过程。

三、书籍是用来阅读的。除了一些需要保存的重要古籍文献,或作为重大国家项目或国事活动礼品之用的书籍需要运用高规格的设计,一般的读物应该以方便阅读,有利于读者购买为原则。

四、书籍是商品,但是属于文化商品。市场带来设计具有商业化的视觉冲击需求。显然不少作品受到这一指导思想的左右。

五、教科书和辞书内文设计要注入新观念。应该说封面一改过去的老面孔,有了很显著和令人惊喜的进步,但内文的设计,如辞条分类编辑、体列结构、检索方式,在宜懂、易读、阅读趣味等方面尚欠新意。

六、插图需要全行业的关心。虽部分作品表现不凡,但与整体书籍出版物的比例来看,数量、品种、质量均显得不足。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的插图作者投入的力度相差甚远。

这些问题提出来,引发大家思考,但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五年来中国书籍艺术显著的进步和成就的肯定。许多设计师在寻找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之路的过程中挖掘出独具魅力的视觉元素而获得成功。中国的设计师们已意识到不要忘却学习传统是书籍设计艺术之本,这将使我国整个书籍设计界更加具有信心和努力的目标。

精品图书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杨西京

从出版者角度上看,我以为,精品图书首先内容上应为一本好书,精品书是少而精,绝不是多而广的书。精品书在高品位,高质量的前提下分两类:一种是历史的经典,历史文化的积淀,包括我们的几大名著,经得起历史检验,还有一种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体现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体现当代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书。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书对精品的理解不一样。

马晓春

我以为精品书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重在内容,有好的内容,值得大家读,并不是所有的内容经过包装都能成为精品。就像一个人不是因为你穿了西装就高雅,这需要配套,主要看你内在的气质,你穿上西装,腰上系个草绳或穿双草鞋,显得不伦不类,很滑稽。

卢玉

商务印书馆一直以精品战略作为自己的总体战略来考虑自己的企业的发展,它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商务一直在努力做精品,今天所取得的成绩一直和它的精品战略分不开。

我感觉精品图书要做到几个方面的统一: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审美与经济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另外,我有一点突出的感受,就是所谓精品,它还有一个时代的烙印,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品的概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品的追求。

潘凯雄

对于精品图书的研究,在观念上我和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也认为精品图书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从组稿、编辑到用纸、设计、装订等等,在所有的环节上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但我以为精品图书首先是内容上的精品,在图书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内容尤为重要,我们人文社一直这样看待精品图书,也一直这样做,我们一年要出400种左右的图书,在操作上更注重内容,只有内容是精品我们才会下力气去做装帧,当然,我们认为的精品图书,外在上制作上未必豪华,但必须要配套,和内容相吻合的包装才是最好的。内容一般的图书,我们是不会在装帧上花费太多的,一方面是浪费,另一方面也是对读者的误导和不尊重。

赵珩

什么是精品图书的问题,刚才大家都谈得很好,我也认同,但我想除了内容形式的统一外,还应强调在一定的阶段时间内成为无可替代的著作。任何精品图书应该是既有内容和外在包装的完美统一,还要经历住时间的考验。我们今天的出版界要打造精品,当然,一部分精品要有一定的市场,但某一部分也不能完全以其市场发行量来判定是否精品,精品主要从其内容上来看。

李克能

精品书当然首先在内容方面,还有一个在编辑加工方面。我们做精品书的一个口号就是:坚持特色,精益求精,就是这么8个字。文物出版社有这个历史传承性。搞精品图书,一直是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来的,不是头脑一想,看见一个就抓住一个。从做精品来讲,是有长远规划的,有战略的,这个需要编辑和社领导花时间,花精力去进行操作,当然做精品还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没有这个也不行。

王雁宾

精品书的第一要素当然是内容形式要统一,我个人从编书、做书来讲,觉得我们今天的论坛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从内容上怎样成为精品,这里就不多说了。另一个是从制作上如何成为精品。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要都成为精品是不现实的,但从为读者负责的角度来讲,应该从编辑、设计、制作等方面都以精品的要求来做。

以人为本考虑投入产出比

陈淇福

我希望大家搞精品书时,要注重投入产出比,只要投入够了,就不要再投入了,投入能达到效果,能达到目的,就可以了,这样就能达到合理定价,这样对市场销售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包装导致定价过高,卖不出去,读者少,就达不到社会效益,精品书也起不到精品的效果。

李克能

现在出版社面对很大的经济的压力,所以我们现在的精品书,更多的在考虑走普及类图书的精品路线,普及类图书这些年我们也做了些工作,但是和其他出版社比,不能算是成功的。我以为精品书也有普及和不普及的概念,任何书只要是内容好,形式和设计好都可以做成精品。

杨西京

精品书需要大投入,但是我们强调的是它必须是有效的有市场需求的。这两年开始,国家图书奖也注重发行量和销量,当然不能说获奖图书就是精品图书,现在有些获奖图书就发了几百册,大量的图书我以为送掉了或是放在库房里,这样的精品图书不应提倡。

王雁宾

我们不管做什么书,精品书也好,最终目的还要走向市场、销售,为出版社获得两个效益。而不能是印量非常小,库里还存放很多,这样的书不是精品。只有内容好、设计也好、装帧制作也好,发行量很大,这样的书才能将精品的价值很好地体现出来。我个人认为今后精品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人为本,其开本、定价、装帧设计、纸张材料的选择都应为读者负责,为市场负责。

相关行业需要提升技术水平

陈淇福

做精品书,涉及到多个方面,我感觉现在做精品书选题也好,内容也好,设计也好,印刷也好,都不是问题,我这么多年搞出版,体会到我国发展最慢的是装订行业,装订行业相对落后,设备也不是很先进。现在一些图书达不到精品的水准。我觉得这个方面,从咱们国家来讲,还应该加强,因为如果装订搞不好,会拖我们其他方面的后腿。

卢玉

现在出版界用近似相同的工艺,我觉得倒也是一种时代风尚,是现代的工艺技术对整个印刷和装帧业的一个引导,它符合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要求,用书和成衣来做对比,每年成衣的时装发布,也是一些大的企业,大的布料、设计商推出自己整体的理念,引导全球成衣的材料、工艺、整体风格、时尚的流行,利于它的现代化大工艺的生产。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图书也进入到了现代化大工艺来引导图书时尚流行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有经济实力了,有读者的需求了,我们的印刷企业和工艺企业也应该有这个意识了。但现在还表现得不是很充分,这有待于整个图书产业链先进技术的提升。

王雁宾

从书的制作来说,细节很重要,特别是精品书,现在的印刷设备、工艺都已经很先进了,制作的图书彼此相差无几,所以要从细节上把握,比如装订、锁线等等,有些书看上去很漂亮,可实际上要不书不能完全打开放平,要不可打开后就要裂开,不便于读者阅读。

张红梅

可以说,图书要实现精品化,和我们的印刷企业密不可分,随着整个出版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印刷企业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突破,在材料应用、技术提高、工艺开发上求新求变,全力配合出版方的产品定位、设计形式,通过专业化的工艺技术进行制作加工,以完成产品的最后形象塑造。

相对于出版社和装帧设计工作室,传统的印刷企业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一度局限于来料加工、来样制作的从属性的工作。而结合精品图书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特点,我们印刷企业应调整自己的职能特性,积极介入前期的创意工作,主动参与精品图书产品的前期设计、策划工作,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书籍的过度设计值得关注

张景岩

我感觉书籍的过度设计现在成了一个问题。拿我们社来说,就已经出现了另一方面的倾向,完全是设计家的一种设计,没有更好地考虑到市场的需求,读者的需求,比如在开本上,不考虑纸张的使用,造成纸张的浪费。裁切上追求新、异,我们出版过三角形图书,有的斜着切,切成梯形。作为一种设计,这样是可以追求的,可以考虑的,但作为一种商品,他要到读者手中去,你就要考虑读者需求,他们用着是不是很方便。我们强调书籍的装帧设计,也要避免过度设计和为设计而设计。

潘凯雄

现在书业的现实是,精品书整体的概念贯彻落实得如何,我以为脱节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有些图书内容很好,装帧设计上不是很讲究,这个也占了不少,但更多的是过于重视图书的外在形式而内容平平的书,这在我们图书市场比较突出。市场上有许多书,其实内容平平,有的甚至很恶俗,但这样的书往往打扮得很好。外在上,很多不明就里的读者以为这就是精品图书。这是一些出版者、书商对有限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

出精品重在人才和管理

杨西京

精品书是几个方面通力合作的结果,书作为一个文化产品,内容产品,离不开人,因此精品书的打造关键在于人,在于团队协作。现在我们更强调团队协作出精品。管理也很重要,精品图书的生产细节在于管理。我们出版社引入了一种按计划管理的概念,实行严格的流程管理和特殊的计划管理。出版管理的流程是比较长的,大约60多环节,精品书一开始就不同于一般书的生产,一开始就要有严格的管理流程,各个环节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王雁宾

要做精品图书,一定需要管理,精品不是随便就能产生的,换个词来说,精品需要策划。精品是怎么来的?需要从选题开始一直到最后的销售,包括版式设计、封面设计、材料使用等等都需要策划,而这些都离不开人才。

精品书出版还需努力

张景岩

我们现在跟国际上的精品图书相比,在设计上,在装帧上,在材料都还显得很落后。市场上我们的精装图书销售量还是很有限,还是平装书、简单的书占主流,而在西方,很多精装书比例非常大,销售量也很大。我们现在虽然还是以平装书、简单的书作为图书市场的主流,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精品书市场应该非常广阔。

程阳阳

作为一家专业社,我们一直致力于出版精品书,但我感觉中国的精品书市场还没有发育成熟,市场还不是很大。马晓春从一个出版社来说,它不可能把每一种书都做成精品,只能是在重点书的基础上,选一些重点图书将其做精。我们现在准备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目前中国地图市场没有整套的,特别是港澳台的。如果我们做成功了,也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基本上全面了。我们在做好传统图书的同时,也在做电子图书,电子图书特别是电子地图发展很快,在各个领域应用也很广泛,怎样将其既做得实用,又做得最好,也是我们追求的。电子图书行业产值很大,我们的电子图书做得也很美观,完全是按照精品去做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