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善侯艺兵摄
1946年3月底,上海的小报《海派》周刊刊出一篇谈论张爱玲的短文,文中讨论已经预告的张爱玲的新的小说《描金凤》时,认为“有人谈说她在赶写长篇小说《
《郁金香》连载于1947年5月16日至31日上海《小日报》,署名张爱玲。这是张爱玲创作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沦陷时期的“盛名之累”,张爱玲搁笔已有不少时候了,直到1946年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中旬,她才应友人之请完成了电影处女作《不了情》,并马上把它改写成小说《多少情》,接着又发表了小说《华丽缘》。《郁金香》的创作时间应在《不了情》《多少情》和《华丽缘》之后,也即1947年4月、5月之间。
《小日报》是典型的“海派”小报,三起三落,它在第二次复刊之后竟能约到张爱玲的连载小说,简直是有点令人不可思议。目前尚未找到张爱玲与该报第二次复刊后的编者尤半狂和黄转陶有过交往的记载,而且张爱玲本人和她的与小报界关系密切的友人如唐大郎、龚之方等位均从未提及,因此,很可能是张爱玲的一位我们还不知名的友人居中介绍,才促成了《郁金香》的诞生,但这只是我的大胆推测,还有待进一步证实。这里还必须提到张爱玲与小报的关系。早在两年前,当散文集《流言》出版时,张爱玲在致上海另一份小报《力报》编者的信中就明确表示,她爱看《小报》的文章。但在《郁金香》之前,我们仅知道她在上海《小报》上发表过两则每则仅数十字的小品。除此之外,张爱玲与小报没有发生过任何瓜葛,以至《海派》周刊误以为她“也许不屑”在“海派”报刊发表作品。《郁金香》的发现有力的证明了这种看法的不确。当然,当时可供张爱玲发表作品的刊物少之又少,除了唐大郎主编的《大家》曾垂青她的小说,“正统派文坛”一直把她拒之门外,她别无选择。
也许有人会问,《郁金香》会不会是他人的冒名之作呢?窃以为这种可能性并不存在。《郁金香》在《小日报》连载时,张爱玲人在上海,如果是他人假冒,她自会声明揭伪。更何况当时张爱玲其人其文已有争议,谁还会来冒用她的名字呢?不过,可能《小日报》发行量并不大,以至《郁金香》当时并未在读者中产生影响,大概也是事实。
归根结底,这篇《郁金香》哪怕未署张爱玲的大名,“张学”研究者和张爱玲作品爱好者也不难看出它出自张爱玲手笔。小说所塑造的女仆金香的形象和宝初宝余的兄弟形象,完完全全是张爱玲式的;小说结构的完整和情节的巧设,也完完全全是张爱玲式的,特别是小说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和精妙细节,更见张爱玲式的,出人意外的结局,余音袅袅,充满张爱玲独有的“苍凉”。宝初这个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却分明能在他身上看到《半生缘》中沈世钧的影子。
《郁金香》的发现,填补了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空白。它的重要价值毋庸置疑。它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张爱玲1949年以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它也是张爱玲写作通俗连载小说最初的尝试,在《郁金香》之后才有《十八春》,才有《小艾》;它的发现也为张爱玲小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女仆系列增添了新的形象,从而也就为张爱玲小说研究提供了可供探讨阐释的新空间。
在“湮没”整整58年之后,《郁金香》终于出土,实在值得庆幸。
附注:陈子善发现的张爱玲佚文:
1987年,发现中篇小说《小艾》;90年代初发现张爱玲中学时代的习作《牛》、《霸王别姬》以及中英文散文数篇,张爱玲40年代的散文《罗兰观感》、《被窝》、《〈太太万岁〉题记》;1995年发现张爱玲最早的小说《不幸的“她”》;2005年发现整理张爱玲的电影剧本《不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