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哈利•波特“诞生记”

2005-09-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几年以前,如果有人预测说有一套全新的丛书会在跨越新千年的5年之内被翻译成50种文字出版,销售1.5亿册,人们一定会对这样的书抱之以极大的好奇、讨论还有猜测。这些书可能是科幻小说,比如写在火星上生活

的内容;也可能是一部教人如何活得更好更健康长寿的辅导书;或者还会是什么著名的哲学家冒出来的一些关于如何才能找到幸福、快乐的建议。谁也不曾想,甚至包括J.K.罗琳自己也没想过,一个才11岁、不知道自己是个魔法师的孤儿院的小男孩的故事能这么引人入胜。

这几乎就不太可能,那么哈利・波特系列故事是如何能够吸引那么多的孩子和成年人?是什么使读者们那么痴迷,排着长队等待每次新书的首发以及最新故事的揭秘?正是哈利这个角色和他那些小伙伴身上的一些与众不同之处和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以及故事中曲折离奇的情节使得现代人体验到一种全新的魔幻奇趣。一些哲学家、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这种“哈利・波特现象”,与此同时这种现象也一直持续着。要想得到结论恐怕还需要几年的时间。与此同时,哈利・波特正如其创作者一样,马力十足地前进着。

1990年是新千年到来前的最后10年的开始。环顾全球,那些年里发生了不少大事件,比如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苏联首脑戈尔巴乔夫赢得诺贝尔和平奖。纳尔逊・曼德拉从南非监狱中获释。一幅凡高的画创纪录地被拍到了8250万的高价。凯文・科斯特纳凭借在《与狼共舞》中的表演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格里安・克劳斯的《狼》赢得了“卡内基奖”,路易斯・罗瑞的《数字星》赢得了“纽伯利奖”。保罗・马克卡内出版了《快乐神奇旅》,这部作品中收录了很多他在1989年“泥中小花”活动中甲壳虫乐队现场演奏的怀旧歌曲。美国宇航局也在这时推出了能让科学家更加深入地探测宇宙空间的哈勃望远镜。

或许了解一下在1990年的那个夏天,哈利・波特这个小男孩如何进入乔・罗琳的头脑中,并由此引出她源源不断的想像,会对我们有所帮助。那时的她刚刚与男友约会完,正从曼彻斯特乘火车赶往伦敦。他们用了整个周末的时间,想在附近找一处合适的公寓。她的男友已经好几次提出来想让罗琳搬到曼彻斯特来住,这样他们可以离得近一些,但是当时罗琳仍要赶回伦敦,开始下一周的工作。

从曼彻斯特乘火车回伦敦行程150英里,历时40多分钟,乔安娜・罗琳已经不是第一次乘坐这趟列车了,所以那天的旅程对她来说丝毫没有特别之处――既没有什么不同一般的创作冲动,头脑中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灵感。事实上,火车上的她觉得百无聊赖。那天的火车开得非常慢,很长时间连动都没动一下。这一耽误,40分钟的行程就需要两个小时了。乔安娜・罗琳坐在车里,眼睛盯着窗外的牛群,这时一个有着一头凌乱的黑发、长着绿色眼睛、带着一副已经破了的圆眼镜的11岁小男孩哈利・波特突然出现在罗琳的脑海里。她知道这个以为自己和普通人别无两样的孩子正乘火车赶往魔法寄宿学校。哈利的形象一映入她的脑海,她便知道这个孩子是个魔法师,但哈利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更不知道自己实际上还是个非常厉害的魔法师。他一出场便没有了父母,而罗琳并不清楚为什么他会成为孤儿,他的父母又是如何去世的。她静静地坐在车上,通过想像力塑造着这个小男孩,一个又一个的想法从她头脑中蹦了出来,让她来不及理出个头绪。此时的罗琳就好像被人施了魔咒,或者就像在霍格沃茨寄宿学院的那成百只落木而栖的送信猫头鹰哗然而至,或者像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开始,霍格沃茨寄宿学院寄给哈利的邀请信从德思礼家每一个缝里飞进他的家。乔安娜说自己从未因为一种创作冲动而产生过类似的兴奋。这种感觉对她来说就像是与一个陌生人相见恨晚;你知道自己会喜欢上这样一个人,而且非常想了解他的更多事情。乔安娜・罗琳说,自己第一次在想象中见到哈利・波特这个形象时,内心的那种狂喜是一种自然的冲动,这种冲动使得她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引领着她去探寻他们之间更多的故事;在她看来,这种感觉就如同坠入爱河一样甜蜜,让人充满期待和幻想。

和很多作家一样,罗琳走到哪里都带着纸和笔,随时记录下一些想法。但那天很奇怪,她翻遍了书包,却只找到一枝写不出字来的笔。当时,她不但没有一枝铅笔,就连一枝能在紧要关头让她当笔用的眉笔都没有,所以她只好四下张望,用脑子努力记住那些冒出来的想法,而不能把那些细微的内容马上用笔记录下来。她自称如果当时自己不是老老实实地坐在位子上,无所事事地任由思绪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自由驰骋,恐怕当时自己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想象冒出来。之后她让自己放松下来,这个时候她意识到如果不能记住之前在她脑海里闪现出的那些片段,这就说明那些片段根本就不值得记下来。

在获得母校的荣誉博士学位后,J.K.罗琳欣喜不已。

火车依旧缓慢前行,转动的车轮不断发出扎扎的声音,车窗外夏日里的曼彻斯特和伦敦乡村的景致让人尽收眼底,乔安娜・罗琳发现自己脑海中出现的不仅仅是哈利・波特,还有哈利的朋友罗恩・韦斯莱、海格、差点没头的尼克、皮皮鬼。她还看见一座以前从没见过的城堡――这就是霍格沃茨寄宿学院。在她的想象里,这里一定是一处位于苏格兰远离城市喧嚣的僻静之地――罗琳对这点非常肯定。罗琳自己的父母就是在一趟开往苏格兰的火车上相遇并坠入爱河的,这样的经历尽管当时并没有在她自己的身上发生,却同样成为她的一次奇妙之旅。在火车上的这些神奇的想象让罗琳觉得自己恐怕至少要用7本书的篇幅才能把哈利的故事全部讲完。在回伦敦的路上,罗琳一直在思考着这个故事,但是在回到她位于克拉彭路口的公寓以前,她什么也没有写下来。

从那天晚上开始,罗琳拿出了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本子开始做笔记。她把所有在火车上想到的人物都写了下来。她还记下一些有关这些人物的细节。有几个人还没起名字呢。然后她开始设想霍格沃茨寄宿学院的样子,猜测学生们在那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她开始罗列一些学生在这样一个学院里可能学到的科目,最终她列出了7门课程。当罗琳记录下来这些最初的创作想法之后,就去睡觉了――这样才好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准备。

从这些富于想像力的念头源源不断地蹦出来到罗琳真正创作完成第一本哈利・波特小说,5年时间已经过去;从她在火车上的想法产生到作品出版,其间历时7年。这之间,罗琳一直在干着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她利用业余的时间潜心创作,时常泡在咖啡馆里做笔记,并完成了很多草图设计。她至今仍保持着这种创作状态,一直按部就班地以最初的设想进行着这7部故事的创作。罗琳说自己在火车上就知道哈利・波特的故事会非常有趣,这话如果让期待着她下一部作品的读者们听到,其精神就会为之一振。这个故事的创作让罗琳屡屡感到沉醉,甚至一想到这个故事就要写完了时,她就时常感到有点怅然若失。

那么罗琳的笔记和草图是怎样的呢?罗琳解释说,虽然哈利・波特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她最初在头脑中想到、遇到他的时候,自己也有过不少的疑问,而且花了不少时间去摸索、研究以期找到答案。这恰好说明罗琳是如何能够那么真实地体验到哈利的世界。比如,她很详细地记录下所有人物的生平,以便了解他们各自的经历及背景。读者们也许从未有机会读到罗琳为这些人物所作的那些详尽的笔记。罗琳说自己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笔下的人物,从而能真实、准确地按照人物的性格、经历来推动故事的发展。总是有一些新的想法不断地在罗琳的脑海里冒出来,于是她随时随地抓住手边任何东西把它们记下来。比如有一次她就要登机时,突然想起了霍格沃茨寄宿学院四间学院的名字。于是她很快地把这几个名字记在了飞机上呕吐袋的背面。很显然,对罗琳来说,旅行真是让她硕果累累。

(本文摘自《哈利・波特的“母亲”――J.K.罗琳传》,[美]康尼・安・柯克著,九州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