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人无须对诺贝尔奖孜孜以求

2005-09-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多年以来,那来自斯德尔摩的电话、与瑞典皇室在一起的欢宴、金光闪闪的奖章……都已经化为中国人的一种想像、神话和情结。而最近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引进推出的《权谋――诺贝尔科学奖的幕后》直击诺奖内

幕的核心,一定程度上揭开了盖在诺奖上的神秘面纱,恢复了其本来面目。弗里德曼还在《中文版序》中对中国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们特加标题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近年来,中国已开始重新考虑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上的重要性。虽然没有第一手的资料,但我感觉到中国科学已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在研究的优先问题和建立一个现代的研究文化上,科学界和政府部门已经展开了讨论和争辩。促进科学界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为中国社会谋幸福,推动普遍的知识进步,当然是一项很艰巨的使命。但是同样重要的是:面对这个大好的发展机会时,中国科学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看待和认识自己。

诺贝尔奖被认为与优异和国际荣誉同义,在有些人心目中,争取得奖似乎就是一个研究工作者和国家科学界的最高目标。有些国家的官员在制定他们的科学政策时就以获奖为目的。一些雄心勃勃的科学家将他们的工作计划和梦想建立在一个期望上:有朝一日被邀请到斯德哥尔摩去,从瑞典国王手中接受一枚诺贝尔奖章。可是我们对诺贝尔奖究竟知道多少呢?对一位科学家或一个国家来说,获得诺贝尔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对很多读者来说,这本书也许充满了惊奇,使他们耳目一新。在中国及其他地方,人们普遍有一种信念:诺贝尔奖用一种客观、公正的方法来判定科学中绝对最好的成就,至少在它所认可的领域,如物理、化学和生理学/医学内。在本书中,我利用已经公开的官方档案资料,重新回顾了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和化学委员会从1901年到1950年的会议的议程。我的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诺贝尔奖的真实意义,让我们能更正确地衡量人们对诺贝尔奖盲目崇拜是否明智。

人们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对诺贝尔金质奖章欢呼雀跃,到了今天仍然有增无减。直到最近,诺贝尔档案才解密。长期以来,由于不知道谁提名诺贝尔获奖人,谁评定获奖人,认真探讨诺贝尔奖是不可能的。本书详细说明了为什么诺贝尔奖章刻画了人们的脆弱,为考虑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的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获奖从来就不是一个自动程序,不是已然达到神奇层次成就所带来的回报。

本书显示:瑞典委员们自身对科学的认识严重影响评审的结果。他们的判断、偏好和兴趣不可避免地掺入他们的工作。有些委员力求公正,也有一些试图谋求私利。但即使当事人能超越偏见,选择获奖人仍然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委员们偶尔也承认,有时候好几位候选人都具有得奖资格。在本书中看到,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是一群“最佳”的科学家。有些20世纪最伟大的智识成就,并没有被斯德哥尔摩所认可。

那么,为什么人们如此崇拜诺贝尔奖呢?本书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指出,我们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一帮崇拜者,这与新闻媒体对它的高度关注不无关系,它激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幻想。这种崇拜并不是建立在获奖者本身非凡的优异上,而多半是建立在由于诺贝尔奖所带来的名声、地位和许多连带的利益上。各国科学界的带头人欣然加入这个行列,随后各种与诺贝尔奖有利害关系的团体和机构更加扩大了这个群体。

也许当诺贝尔奖的神秘性降低后,我们可能对科学生活的真正意义有更好的了解。无论诺贝尔本人心中对“为人类造福”有什么想法,他绝不愿意看到他的奖被用来获得狭隘的专业利益,或为研究机构和国家做广告。难道科学的灵魂就是新发现的竞赛吗?科学所赋予人类社会的,比对诺贝尔奖的追求要丰富得多。

我希望中国的科学家们和政策制定者们仔细思考:一个以赢得诺贝尔奖为目的的政策有何意义?一个旨在达到所谓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的科学政策,如果是指建立能够得到国际尊重的一流科学中心,应该是件好事。可是如果诺贝尔奖本身成为目标,我们就需要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诺贝尔奖不包括很多重要的科学领域,譬如环境科学、地质学、天文学、非医药取向的生物科学和数学。这些科学领域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也同样能够赢得国际上的尊敬。

我们不妨做一个思想实验:中国在未来数十年中开展了一流的地震学研究;中国科学家在认识产生地震的力上作出了开创性的发现,为地震预报提供了非常先进的手段。这种成就无疑对中国人民有极大的价值,也会获得世界各国的尊敬。这种成就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为全人类造福,有利于科学发展,但是它不会赢得诺贝尔奖。地震学,更广泛一点,地质学都不包括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范围内。另外如海洋学、农业遗传学和宇宙学也不属于诺贝尔奖评定内。期望一位工作在中国的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如果相信它是一个国家表现科学技术高水平的唯一或最佳途径就错了。

作者简介

罗伯特・马克・弗里德曼(Robert; Marc; Fried-man,1949―),科学史家,首屈一指的诺贝尔科学史研究权威学者。自1980年开始,潜心研究诺贝尔档案20余年,通过发掘与评奖当事人有关的大量书信、日记、评审报告等素材,撰著了《权谋》这部“将诺贝尔奖请下神坛”的惊世之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