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国际图书博览会已经过去,很多人也许依旧在关注本届图书博览会的版权交易量是否再创新高,谁会是内地头号版权贸易伙伴,等等。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关注,中国的抗战图书在本届图书博览会上有多少能走出国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当历史的亲历者渐
而我们抗战中一大批更为出色的英雄人物、故事,有多少被国外所知呢?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此次博览会的功绩,是否也该考虑如何让我们的这些民族英雄走向世界。
主旋律与史实作品成就突出
今年抗战图书的出版,虽然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但总体上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理性和客观。其中,主旋律与抗战史实作品、冷静理性而又有深度反思的作品、用铁的事实来说话的纪实和图片资料等方面的成就比较突出。
继续歌颂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继续揭露和控诉日军的暴行,借此以使一再受到刺激的民族情绪(历史与现实的)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今年出版界一个可喜变化是,在宣泄和表达民族情绪的同时,开始冷静而理性地反思那场战争。解放军(昆仑)出版社的“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研究”丛书(国家重点图书,包括《“笔部队”和侵华战争》、《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日本右翼言论批判》、《日本对华教育侵略》)以及《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魔鬼的战车》,新华出版社的《铁账难销》,等。
对抗战历史有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突出表现为对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功劳的高度认可,这是一个举世注目的巨大进步。如团结出版社的《国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血战》,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都对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人们能够看到比较客观的战争真相,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威信不但没有因此而降低、执政基础不但没有受到丝毫动摇,反而因为共产党的宽广大度、民族大义为重的胸襟和品德而赢得了更多的信任。
更加注重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数据和资料来说话。大量铁的事实就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最好的声讨。这类作品有: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大屠杀史料集》25卷,中国档案出版社的《日本侵华战犯笔供》,陕西人民出版社的《1931 1945亲历日本侵华战争的最后一批人》等。
抗战图书难出国门原因多多
作为军队出版社中的龙头老大,解放军出版社今年出版了一批很有分量的抗战作品,在2005年国家100种重点图书名录中,解放军出版社就占了11种近20本;不仅有邀请军事科学院专家编著的巨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也有深度反思“日本侵华为什么”的《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研究丛书》;既有规模宏大的《二战画史》,也有精雕细刻的《最长的一天》。
解放军出版社编辑张良村认为,解放军(文艺、昆仑、长虹)出版社,还有相当多的涉猎军事题材出版的社,都出版了大量的抗战题材作品,尤其是纪实作品。本来,中国人自己出版的抗战历史图书应该是最权威的,但我们这类作品在国际上的版权交易中,这类图书的优势并没有表现出来。他分析说,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文化的壁垒导致我们的历史言说和文学言说的单调乏味和失真。加上国外本来很多人对中国抗战的认识就不客观不正确,因此,中国抗战图书在国家版权交易中的尴尬,就可想而知。主观方面看,从抗战文学内部看,原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是时代浮躁对抗战题材作者的影响。虽然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都可以而且只能以当代人的方式和立场来言说,但历史毕竟还是有些基本的不能虚构的事实,戏说与虚构是应该有底线限制的,但当代作家由于终极的人文关怀尺度的缺位,使得部分严重失实的抗战题材的作品失去了读者的信任。
张良村对这些现象感到很担扰,“多少代以后,我们的子孙在研究抗日战争的时候,必然主要依据我们提供的文本,而作为民族良知的作家声音是嘶哑的。人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缺乏精神支撑的民族是注定没有凝聚力的民族,而没有凝聚力的民族是否是注定要失败和被淘汰的民族?不言而喻。好在我们开始觉醒并正在努力。”
军旅作家柳建伟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关注抗战题材,80年代中期发表的中篇小说处女作《煞庄亡灵》,90年代中期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红太阳白太阳》都是描写抗日战争的,他认为,军人作家一般都会对抗日战争非常关注,多年来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但一直没有出现特别厚重的作品,还需要再进一步的沉淀和认识。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没能走出国门,原因之一与中国整体文学在世界文学所处的地位相关联,版权引进与输出存在很大差异,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其二,东西方对战争的认识不同,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使我们的作品在这种普遍的文学意义和普遍的人性意义上,和西方的作品相比缺乏竞争力;第三,过去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抗日战争的真相比较晚地为世人所知。我们的抗战题材文学作品,在整个世界中的知名度不够,缺乏应有的尊重;第四,我们应摒弃两种东西,一是不能有世界性的影响,不能完全以西方的观点认识战争,二是纯粹的民族主义也使不得。对作家个人来讲,对战争的认识越丰富越全面越好,作家本身对抗战时期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真实历史的认识过程还没有完全完成,中国作家对历史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接近历史的本相。
柳建伟说:“我坚信,我们中国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肯定能出非常伟大的作品。我也坚信这样一种伟大的作品会被世界读者广泛接受。现在虽然没有看到有理性上、观念上重大突破的抗战题材的作品出现,但有些东西是悄然发生着变化,对战争、对战场、对战争中人的认识,对人性的弱点的认识都在朝着一种合乎人类普遍人性的原则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