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味训诂

2005-09-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考吃》 朱伟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如果不是《南方周末》的编辑很偶然地约当时百无聊赖的我写写吃喝,后来若不是昏暗的广州古籍书店

里的那一排挤满了线装书的书架上偶然买到了《考吃》,就不会有后来的“写食主义”,那就像做菜没有了盐。而任何人以任何文字任何风格写中国饮食如果不参考《考吃》,就像明明有盐却忘了放。

“写食主义”和《考吃》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属于“白话文笔记”,都是考据性的。不过,前者是假装的考据,纯属文字游戏,而“伪考据”之所以能够得逞于一时,实在要归功于后者的“真考据”。对于“写食主义”和它的作者来说,《考吃》的好处不仅是资料之丰富,尤在于取材之繁杂。也就是说,朱伟从各种典籍里一句一段地抠出来的那些盐,一旦用之于“写食主义”这口七荤八素的大锅里,做为一个偷懒而又爱面子的厨师,我就不必每一次都注明“此乃援引自朱伟之《考吃》”,我可以忽而《周易》、《天工开物》、《梦溪笔谈》、《本草纲目》、《随园食单》?忽而《滇海虞衡志》、《仪征岁时记》、《水族加恩簿》,指点江山,毫不脸红。因为它们既属于朱伟个人的知识产权,更是图书馆里的公共财产。用朱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它 芝加哥大学 的东亚图书馆里泡了几乎三个月。那图书馆完全开放,条件好到不能再好,笔记小说、地方志、寺庙志应有尽有”。很显然,因为芝大图书馆里的“应有尽有”,才有了《考吃》里的“应有尽有”,正是《考吃》里的“应有尽有”,后来才有了“写食主义”里煞有介事的“不应有的也有”。

当然,无论是烧一桌好菜或写一本好书,仅有丰富的一手资料,还是远远不够的。食材再丰富、再齐备,若厨师本人缺乏足够的灵性或者端正的态度,结果照样是味同嚼蜡,白白浪费了那些大好材料。正如朱伟在序言中所言,《考吃》的初衷,乃“完全从趣味出发”。一样是钻故纸堆,若缺了这点趣味,抑或态度过于端正,这本从头到底都津津有味的《考吃》,完全有可能呈现出一派偏枯的干嘉风貌。蛋白质以及荷尔蒙皆极其丰富的《红楼梦》,本来色香味俱全,还不是被生生考据成一坛子陈年腌咸菜 更有趣的是,当朱伟在《考吃》以十分有趣的精神为读者娓娓道来的同时,却没有在字里行间留下作者本人任何的蛛丝马迹,可以感受到的,自始至终唯一个有趣的无形之“气场”。这个在考据中把自己隐藏得极好、下狠心决不给索隐派留下任何线索的朱伟,与后来我们在《关于品质》里处处看到的那个时而击筑而歌,时而仰天长啸的朱伟,很难相信竟是同一个人。

话说到这份上,像我一样喜欢《考吃》并且期待着“后面一百五十篇”的读者今天所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恐怕就是以一种同样沉静的心态和朱伟一样慢慢变老了。一直觉得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 甚至包括中国的一切传统文化 ,一旦人格化起来,应该就是一中老年男人,如果在生理年龄上一时还达不到,那么也会是一个处于某种“退隐状态”的男人。中国各主要菜系里的经典名馔,几乎无不是烂炖如泥,所要讨好和抚慰的,无非也就是中老年男人的牙口和心灵。当一个中国的男性文人处于这种年龄或这种状态,他们又总是会不约而同地对吃喝表现出异乎寻常之兴趣来。胃口好的,暴食暴饮?胃口没那么好的,也自有一番旁征博引。《考吃》的来历,据作者本人讲是因为“闲得无聊”,我倒是相信,无聊的时候,主动去做些什么,比什么都不做更能表现一个人对于“无聊”的态度。

朱伟是我的编辑,也是老朋友,欲以后一重身份对他在《考吃》里演出的这番技术含量很高的趣味性的“精神来历”也加以一番考据,结果一定会是自讨没趣的。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吃喝亦复如是。若能好之、考之而令同好知之,实在是善莫大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