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读书比作吃饭,那么,读好书就好比在享用美味菜肴。如果这个比喻可以接受,那么在幽雅的环境里读好书,就如同在一个环境十分雅致和安静的餐馆里享用美餐。北京的三联,风入松和万圣算是读书人的去处,但仍不是我要寻找的地方。
巴 诺
刚到西雅图不
书店两层楼高,北边一个入口,西边一个入口。进了北门是个门厅,两侧摆放着很多硬皮装或叫精装本的书,旁边立着个牌子,上面写有“bargain price”的字样,意思是说这些书正在降价。我随手拿起一本,封面上贴有降价标签,说明原来多少钱,现在卖多少。降价的幅度不小,一般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有些书的价格降了60%到70%,原本15或16美元的书,降价后会卖到4或5美元。
进入第二道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开放的书架。这些书架的排放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一个方向,而是在横竖交错中为逛书店的人留出了四通八达的通道。在一进门的报架子上放着当天的报纸,有西雅图当地的《西雅图时报》,也有《纽约时报》,逛书店的人,不买书也可以随便看,架子旁边就有一个椅子和一个沙发,你可以坐在那里尽情开读。如果你觉得那儿坐着不舒服,也可以把报纸拿到楼上坐在大沙发里看,看完就把报纸放在沙发前面的小桌上走人。
外面下着小雨,冬季的西雅图虽未降到零度以下,但绵绵的阴雨一下就是数天,也足以让户外的人们感到一种凄冷。书店里则温暖如春,还总有悠扬的背景音乐。我走到楼下国际政治书架旁,选了一本关于中国的书,问旁边的工作人员是否可以把书拿到沙发那里去看,那位工作人员立刻说:“当然了。”沙发很大,可以半躺在里面读书,旁边有位长者,书在手中,人却进入了梦乡。
从此,我成了巴诺书店的常客。没有课听,或没有其他事可做的时候,这个书店便成了我最喜欢光顾的场所。有时候从华盛顿大学回住地的路上,也会拐到书店去转一圈,看看《纽约时报》或者翻翻杂志。
因为研究中美关系的需要,我在巴诺买的第一本书是《华盛顿时报》记者比尔・戈兹(Bill Gertz)写的《中国的威胁》(The China Threat)。店里当时已无此书,可工作人员告诉我不要着急,书店可以为我订。我表示如果书来了,我又不需要而决定不买怎么办?工作人员笑着说,尽管订好了,你有买和不买的自由。我这才知道,任何读者都可以订书店里暂缺的书,书到之后可以买,也可以不买。书店绝不会因为你订了这本书却不买而指责你。
过了些日子,书店打电话告诉我书来了。我到那儿以后,服务人员告诉我,预定的书都在靠西边的柜台里,那里的工作人员会把书拿给我。为了少花钱,我订的是平装书,入书店的俱乐部,每年交20美元,买书的时候就可以享受10%的优惠。后来,我又知道,会员在书店喝咖啡,也能享受一成的优惠。
我买的另一本书,是中国问题专家特德・费什曼(Ted C.Fishman)所著的《中国公司:下一个超级强国的崛起如何向美国与世界发起挑战》(China,Inc. How the Rise of the Next Super power Challenges America and the World)。这是一本341页厚的新书,精装本,价格26美元。按照美国图书出版的惯例,一本书第一版往往是精装本,价格也会贵一些。一年以后或者更晚些时候,出版社才会推出平装本,价格会便宜的多。
我女儿朱涤在巴诺书店买过一本新出的精装本《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上市第一周,书店优惠四折。我女儿说,再等两天,可能会优惠的更多,没想到一周后仅仅优惠三折了。工作人员说,再过些日子折扣可能会更少,现在优惠的多,是因为这本书在促销期。最后我女儿以三折优惠再加上一个会员卡优惠的10%买下此书。事后,我们在Safe way,QFC超市看到同一本书,都比书店的要便宜一些。这些经验告诉我,美国的超市会以比书店更低的价格销售畅销书,所以想买便宜书,最好多跑几个地方。不过超市多卖畅销书,一般不会销售学术著作。
旧书店
如果你要想以更便宜的价格买旧书,有很多这样的书店可以去。一个繁星满天的晚上,我和室友遛弯儿,走到附近六十五大街一家叫“第三去处”(TheThirdPlace)的书店。此店位置不显眼,在一个胡同内,不是本地人很难找得到。我们是循着音乐和歌声才走进这家书店的。旧书和杂志就摆在门口,显然这里和巴诺截然不同。店内陈设也远没有巴诺那么华丽,普通的木质地板,简易的木头本色书架和几把供顾客看书坐的木头椅子,仅此而已。在书店的最里面,是一个卖点心和咖啡的柜台,在柜台和书架之间有一个能容纳十几个人的空间,角落里还有一个用木头搭建的平台,对面则是几个简陋的沙发。原来这里每个星期二和星期五的晚上,都有人唱歌和奏乐,还有相对固定的观众。演奏者和演唱者都是免费尽义务,观众则主动捐几块钱,算是给演员的报酬。一个常常来这里的老先生告诉我,来这里主要是解闷,而且这也是一种健康的活动,总比到赌场要强得多。另一位老者说,除了听音乐,也可以看看书。
后来我才知道,书店之所以叫“第三去处”,是有典可循的。有一位叫雷・奥登博格(Ray Oldenburg)的美国心理学家,写过一本名为《了不起的好地方》的书。书中说:“人要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意义,就需要有三个去处,第一个去处当然是家,第二个去处是工作的地方,而第三个去处则是社会各阶层和各行业的人能够在一起相互交流、分享大家共同感兴趣的事情的地方。”这个书店就是这样一个场所,谁都可以来看书,听音乐或聊天。该店书签上就写着这样的话:“欢迎大家来到‘拉维纳第三去处’书店,这里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图书爱好者共同的去处。这是一个欢乐、舒适和安全的地方,大家尽可以翻翻书,呆一会儿,放松放松,读读书,吃点东西,聊聊天,听听音乐,或者干脆在这儿看着日子从手边溜走。”
我也总是把书当作我的第三个去处。书可以让我去往无法抵达的地方,可以让我的思想自由遨游,更可以走进许多人的灵魂深处。
华盛顿大学西边的大学街附近也有一个专门卖旧书的书店,我曾数次光顾那里,但里面的旧书太多了,要想淘到好书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和“第三去处”相比,它除了卖书还收购旧书。
图书馆
如果你是学生,或者在学校工作,学校图书馆便是个随时可以借书的地方,即使馆里暂时没有你要借的书,管理员也可以为你从其它图书馆暂时借来。而且美国的大学图书馆对任何人都是开放的,进图书馆不需要任何证件,看书架上的书或者杂志也不需要任何证件。当然,借书是要借书证的。借的书一定要按期归还,或者到期续借,如果有人订了你所借的书,那图书馆会通知你到期还书不可以续借。
华盛顿大学图书馆有很多可以还书的地方,馆外就有标着可以还书的箱子,你可以从箱口把书直接扔进去,而无需到图书管理员那儿去还书。通过互联网借书也十分方便,你可以在网上查阅自己要借的书,网上会显示这本书是否在别人手里,如果是,何时能还回来。了解这些信息,你就可以预订你要借的书。等书还回来,图书馆会发给你邮件,通知你去借书。如果你借的书快到期了,图书馆也会给你发邮件,通知你不要忘了还书。
美国人还可以到自己居住地的社区图书馆借书或看书。我曾到过住地的社区图书馆。可是几次去都因为太晚,图书馆已经关门了。所以只能从窗子上向里面看看。曾进去过的邻居告诉我说里面书很不少,还有不少中文书呢。
在同学家小住时,我曾陪同学的女儿光顾当地的社区图书馆。我的同学住在西雅图北边的一个小城市,去社区图书馆骑车只需十几分钟,但她妈妈不放心,于是我自告奋勇,提出陪她去一趟。
这是个新建不久的社区图书馆,藏书不太多,但也有几千册。令我兴奋的是,里面居然有一个中文书书架,上面有两三百册中文书,大多是最近出版的小说、时事和旅游图书。还有几十台电脑,供借书的人查阅和上网。我没有借书证,没法借书,但可以尽情地在里面看书和使用电脑。后来我同学告诉我,住在这个社区的人办理借书证是不需要花钱的,只要出示一样东西,诸如水电费单子、电话费单子,甚至别人写给你的信也行,只要能证明你是住在本地的居民就可以了。本社区的人办借书证不要钱,是因为社区图书馆是靠本区居民的税款来维持的。这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在美国读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书店、学校或社区的图书馆,都可以成为人们的“第三去处”。